拿破仑战史1813
2025-01-25 18:32:25作者:饭克斯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于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科西嘉岛的阿雅克修城,其祖先是意大利贵族,后迁居科西嘉。拿破仑的父亲家境逐渐衰落,生活并不富裕。1779年5月,拿破仑在科西嘉总督的介绍下进入布里恩纳军校学习。1784年10月,拿破仑以士官生的身份被推荐进入法国当时首屈一指的军官学校——巴黎军官学校。1785年10月,拿破仑毕业后被派往拉费尔团担任炮兵少尉。在此期间卢梭的思想对拿破仑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投身于法国大革命的洪流中。
1789年7月14日,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武装起义的群众攻占了巴士底狱,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1793年6月,雅各宾党人上台后,全国八十三个省中的六十个省发生了叛乱,第一次反法联盟的军队占领了土伦和科西嘉。12月,拿破仑以炮兵上尉的身份参加了围攻土伦的战役,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开始崭露头角。由于在土伦战役中的功绩,国民公会在1794年2月破格提升拿破仑为炮兵准将,当时他年仅24岁。
1794年7月,“热月政变”发生,雅各宾派政权被推翻,热月党人组成督政府,罗伯斯庇尔等人被送上断头台。不久保王党人发动叛乱,拿破仑被任命指挥保卫国民公会所在地伊勒里宫,用大炮保卫了政权。国民公会授予他少将军衔,任命他为法国内防军和巴黎卫戍司令。
1796年3月,拿破仑抛弃了初恋情人黛丝蕾(后嫁拿破仑的元帅贝尔纳多特,最终成为瑞典皇后),与上流社会的风流寡妇约瑟芬·德博阿内尔夫人结婚,进一步融入了巴黎的上流社会。国内的叛乱平定了,以英国、奥地利为首的反法联盟仍威胁着法国的安全。拿破仑提出从防御薄弱的意大利北部去击败奥地利,向维也纳进军,以迫使奥地利退出战争,进而粉碎第一次反法联盟的军事方案。督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新婚仅两天的拿破仑告别妻子,率领部队,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翻越阿尔卑斯山天险,连续大败奥军,在意大利站稳脚跟。
7月,法军在意大利包围了欧洲最坚固的要塞——曼图亚,该要塞一旦失守,奥地利本土便暴露在法军面前。奥皇派老将维尔姆泽元帅率领6万军队分兵3路向曼图亚进军。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拿破仑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分别击败了3支奥军。
曼图亚战役之后,拿破仑打败教皇,教皇被迫同意永不参加反法联盟,并赔偿三千万金法郎。在向维也纳进军途中,奥皇被迫同法军签订和约。战胜强国奥地利之后,法国迫切要求同反法联盟的主要组织者英国决一雌雄。1798年3月,督政府任命拿破仑为远征埃及的远征军司令。因为要打垮英国,就必须占领埃及,切断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交通要道。5月19日,拿破仑舰队由土伦出发。先后占领了马耳他岛、开罗。这时第二次反法联盟成立,占领了意大利,威胁法国边境,而督政府软弱无能,无力维持局势。拿破仑把在埃及的军队交给克莱贝尔将军指挥,经过海上冒险回到法国。
拿破仑回国后,看到督政府腐败无能,已引起资产阶级和社会各界的不满,于是发动政变,史称“雾月十八政变”,督政府垮台。不久拿破仑任第一执政。为彻底打垮第二次反法联盟,消除法国的外部威胁,1800年,拿破仑出兵意大利,在马伦哥会战中击溃了奥军,奥地利被迫与法国签订和约。和约规定:奥地利将卢森堡和莱茵河左岸等地割给法国,并承认巴达维亚共和国(今荷兰)、赫里维亚共和国(今瑞士)、南阿尔斯共和国和里利共和国(热那亚和伦巴底),比利时从此脱离奥地利的封建统治。
赢得对奥战事胜利之后,为了削弱和分化欧洲反法联盟的力量,法国和英国谈判,改善两国关系。由于反法联盟的瓦解,英国难以独自与法国相争,也需要暂时休整,发展贸易,以便在欧洲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只能放弃战争手段,接受和谈。1802年3月25日,法英在法国东北部的亚眠签订了条约,条约规定英国归还大部分占领的殖民地,撤出马耳他和不干涉荷兰、德意志、意大利内政,承认法国在欧洲占领的领土。亚眠和约签订后,欧洲大陆出现几年和平时期。
胜利与和平使拿破仑成为受到普遍颂扬的英雄,1802年8月2日,法国议会作出“全民决定”,宣布拿破仑为法兰西共和国终身执政。马伦哥战役后,拿破仑回国迅速着手组织立法工作。1804年3月21日,《法国民法典》——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部典型法典产生了,史称《拿破仑法典》。《民法典》规定了资本主义财产制度,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规定公民的所谓“平等”和“契约自由”等原则,对后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有很大影响。
由于英法两国利益的对立,妥协只是暂时的。不久双方都开始破坏条约。1803年5月,英国向法国宣战,双方封闭了港口,封锁对方的船只,加紧经济战。英国以大量的英镑开路,组织起第三次反法联盟。拿破仑极力想先战胜英国。他计划横渡英吉利海峡,在不列颠岛上击溃英军。拿破仑在法国西部海岸布伦港附近建立了庞大的军营,建造各种军舰和船只,由于强大的英国舰队始终强有力地封锁着英吉利海峡,渡海作战一直没有开始。
1804年5月18日,由元老院通过决议,最后由公民投票批准:“法兰西共和国把全权委托给一个皇帝,他的称号是法兰西人的皇帝。”经过伟大的法国大革命洗礼的法国人民以压倒优势的多数票,拥护拿破仑为自己的皇帝。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礼,35岁的拿破仑登上皇位。法国由资产阶级共和国变成资产阶级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称拿破仑一世。
此时俄奥联军开始向法国推进,拿破仑挥戈东进,1805年8月,法军进入奥地利,在乌尔姆给予奥军致命打击。但法国在海上吃了败仗。10月,缺乏勇气和进攻精神的法国舰队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被官兵素质和战术占优的英国纳尔逊舰队歼灭,法国丧失了十八艘主力舰。11月,拿破仑军占领维也纳,奥皇逃往布尔诺与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会合。拿破仑率领法军追击,在奥斯特里茨与俄奥军相遇,历史上称为“三皇会战”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就此打响。
12月2日,七万法军和八万六千俄奥联军对垒,战斗结果,法军以九千人死伤的代价换来了俄奥联军二万六千人死伤和被俘的胜利。12月26日,法奥在普莱斯堡签订和约,奥地利承认拿破仑为意大利国王。第三次反法联盟结束,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就此终止。
1806年8月,奥地利皇帝弗兰兹二世宣布取消帝国,废除德意志皇帝称号。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最能体现拿破仑军事指挥艺术的战役。拿破仑善于发现敌人失策的敏锐洞察力,并能以闪电般的速度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是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尽管他的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他仍能保持一支适当的预备队来左右战局,并在敌军溃退时进行猛烈的追击,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为纪念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的功绩,拿破仑于1806年2月下令兴建巴黎凯旋门。
1806年7月12日,德意志各国君主根据拿破仑的命令签订条约,莱茵同盟正式形成。参加同盟的有巴伐利亚、符登堡、巴登等16个西部和南部的德意志国家。这个同盟选举拿破仑为自己的保护人,并规定同盟有义务在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为拿破仑提供6.3万名士兵。莱茵同盟的成立使普鲁士极为不安。
以俄普为中心、由英国提供经费的第四次反法联盟又开始形成。1806年10月,在著名的耶拿会战中,法军又获大胜,普军总司令布伦瑞克被击毙,普军溃败。法军长驱直入柏林,24天之内,一向自认为是欧洲最有战斗力的普鲁士军以及萨克森的全部军事力量被毁灭殆尽,战死和负伤者共2.5万人,被俘者有10万人。普王威廉三世逃往东普鲁士,乞求沙皇的保护。全歼普军后拿破仑竭力争取与沙俄妥协,但是俄军已开进波兰。1806年11月,拿破仑率兵由柏林开往波兰迎击俄军。
1807年2月,艾劳会战,双方损失惨重,均未能取胜。俄军向弗里德兰镇退却,拿破仑率军追击。6月14日,拿破仑发动了弗里德兰战役。俄军惨败。法军乘胜追击,把俄军赶过普俄边界。法俄开始谈判。7月7日与8日,拿破仑分别同普鲁士、俄国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法俄瓜分了欧洲,并将普鲁士瓜分成只有四百多万人的小国。
1806年11月21日,为同英国对抗,拿破仑在柏林公布了“大陆封锁”命令,规定对不列颠诸岛实行封锁,暂时限制了英国的经济发展。
1807年至1812年,法国内部反对派已经不敢有所动作,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和安定景象,这是拿破仑事业的全盛时期,同时也孕育着帝国覆灭的危险。拿破仑开始拜倒在宗教脚下,给他的政权涂上神的色彩,这是拿破仑政治思想上的一种退步,是对旧制度、旧思想的迎合。他要使他创始的王朝一代代世袭下去,但约瑟芬皇后已无生育的可能,拿破仑决定同约瑟芬离婚而同奥地利皇帝的长女18岁的玛丽·路易丝结婚(原本向俄沙皇求婚,欲聘其妹安尼公主Anne,但亚历山大拒绝)。1810年3月举行了婚礼。1811年3月20日新皇后生一子,尊号“罗马王”。
拿破仑加强了独裁制度,取消了保民院,使元老院完全从属于他。皇宫中穷奢极欲的情形,不亚于革命前的波旁王朝,与维也纳宫廷没有什么两样。他的元帅和官员也逐渐腐化堕落。
军事上的辉煌胜利,显贵们对他的卑躬屈膝,人民对他的信任、爱戴和顺从,对自己形象的竭力神化,使拿破仑的自我意志无限扩张。他受到其巨大胜利的陶醉,认为自己的战略和谋略完美无缺,认为他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引起了西班牙战争。西班牙战争又造成了奥地利参战,使拿破仑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1808年拿破仑在葡萄牙和西班牙战争中失败;1809年4月奥地利军队入侵法国,埃斯林战役的失败,使德意志骚动起来,构成对拿破仑帝国的重大威胁。拿破仑重整旗鼓,在瓦格拉姆战役中击败奥军,再次同奥地利签订和约,使奥地利失去了三百五十万居民和全部通向海洋的通道,并赔款七千五百万。
政治思想:虽然拿破仑在战场上面对最多的是普、俄和奥地利,但英国却是法国最危险的敌人。历次反法同盟,英国都是最积极的组织者。在对英国的斗争中,拿破仑认清了一切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就是要煽动全世界,甚至于每个人来对付英国。他曾说:“英国是我的唯一敌人。”因为英国的贸易在各处都有分支,他就到处加以追逐。而在这个追逐过程中,他的伟大帝国观念也就油但是生了。“大陆体系”本来是以毁灭英国为目的武器,但同时也变成了可使拿破仑新的世界观实现的工具:这也正是亚历山大式的梦想——使欧洲合而为一,而法兰西将作为这个帝国大陆体系的原动力。他的“伟大目标”是:重建波兰王国作为防御“北方野蛮人”的屏障;使西班牙脱离迷信的束缚,并为它制定一部宪法;在英格兰和爱尔兰建立独立共和国;宣布匈牙利独立并解放希腊,瓜分奥地利和普鲁士;控制埃及,开辟苏伊士运河;瓜分土耳其,把土耳其人赶出欧洲之外,并约束“莫斯科的野蛮人”——欧洲的最大威胁。
当被囚禁在圣赫勒那岛上时,他通过拉斯卡萨斯的记载,向全世界宣布他的目的是联合欧洲各大国。这些国家由于受革命和政策的影响,一直四分五裂,他想利用统一的法典、原则、意见、情感和兴趣,使他们结合成为一个伟大的“邦联”。在他的帝国保护之下,建立一个最高中央会议,以美国国会和希腊同盟为楷模,专门负责保护这个欧洲大家庭的公共福利。虽然他的梦想未能实现,可是他却预言迟早还是会实现的,这是势所必然。他说:“在我失败和我的体系毁灭后,我相信除非主要国家能够集中和联合,否则在欧洲不可能建立任何的伟大平衡。在下一次伟大的冲突中,君主若能了解人民的希望,就可以成为全欧的元首,一切随心所欲。”(见拉斯卡萨斯所著的《拿破仑皇帝在圣赫勒那岛上的私生活和谈话》)
当今欧盟已建立,欧洲统一的货币——欧元已出世,也有了欧洲各国参加的快速反应部队,欧洲人凭自己国家的护照就能走遍欧洲各国,拿破仑的梦想已部分实现。了解拿破仑时代的历史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时至今日英国仍然游离在欧盟的边缘,并对欧元心存疑虑;法国又为什么是欧盟最积极的倡导者;而俄罗斯为什么老是被欧洲国家排挤。英伦海峡使英国没有落入拿破仑和希特勒之手,也将英国在心理上与欧洲大陆割裂开来。即便英伦海峡隧道把英国与欧洲大陆连了起来,英国人的岛民心态仍然严重。
军事思想:在耶拿战役中,普军每天的行军距离很少超过十二英里半到十五英里,而在法军方面有些行军的速度是很惊人的。有一次兰纳斯军在五十小时中走过了六十五英里。拿破仑的许多成功都是高速行军的功劳。1796年意大利曼图亚战役中,拿破仑利用时间与空间,集中全力,漂亮地连续击败分兵三路的奥军。若没有强大的机动力与打击力,是不能完成这一战术构想的。
如果说速度为其战略的灵魂,那么计划就可算是它的躯壳。拿破仑心中总有一个战略性计划,拟定计划的根据是他自己的意图,他对敌人的意图很少加以考虑。他说:“一个人永远不必去猜想敌人的意图,因为我的意图总是一样的。”他总是采取攻势,早在1793年,他就说:“躲在堑壕后面的人必败无疑,在这一点上经验与理论是一致的。”在圣赫勒那岛上,他还是说:“简而言之,我的思想与腓特烈一致,一定要先下手为强。”
他的战术也和战略一样,几乎全是采取攻势。原因之一是他的进取精神,另一个原因是如他所说的:“从防御的态势改变为攻击的态势,实在是最微妙的行动之一。”在他所有的战役中,只有1个战例是完全防御性的会战,那就是1813年10月18日的莱比锡会战!
在他全部的战争中,拿破仑所依赖的主要是火炮而不是火枪。他说:“无论是攻城战、还是野战,担负主角的都是炮兵,它已经带来一个全新的革命……制造战争的就是炮兵。”在亨利四世时代,法军所有的火炮为400门,在路易十四时代已增加到7192门;路易十五世时又增为8683门;路易十六时再增加到10007门。1815年,在拿破仑的指挥之下,共有火炮27976门。在莱比锡之战中,法军发射炮弹达175000发。拿破仑是炮兵出身,青年时期曾经研究过罗宾斯的《新炮兵技术原理》。在这一时期的会战中,因为火枪的有效射程太短,所以野战炮兵可以迅速前进到距离敌人三百五十码以内的地方,将敌人的步兵轰成碎片。
拿破仑的军事谋略,概括起来就是充分地运用和发挥自己军队的特点,迅速地、机动地运用军队,在出色的运动中,集中优势兵力,发动坚决的进攻,歼灭敌军兵力,夺取战役的胜利,其中歼灭敌军兵力是拿破仑军事思想的核心。
1813战役背景:1811年,由于英国进行反封锁,法国经济不景气,农民开始厌恶战争,但是拿破仑狂妄的征服野心并没有减退。他兼并了罗马教皇国,软禁了罗马教皇。他不顾帝国大厦的基础在动摇,不顾他的军事顾问和政治顾问的劝说,还是决定发动规模空前的对俄战争。
1811年,法俄矛盾越来越尖锐。首先拿破仑在法俄争夺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上不向俄国让步;其次拿破仑极力巩固和扩大从属于他的华沙大公国,作为压抑、牵制俄国的前哨阵地;其三是拿破仑宣布与俄国有亲戚关系的奥尔登堡并入法国的版图:其四是俄国提高法国工业品的进口税,破坏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让英国商品流入欧洲。由于这些矛盾的尖锐,法俄两国关系趋于破裂,拿破仑决定发动战争来征服俄国。
1812年5月,拿破仑在德累斯顿设置大本营。6月24日,四十余万大军(其中法军15~20万,其余为仆从国军队)渡过诺曼河,侵入俄国,攻击目标直指莫斯科。拿破仑在有山有水的意大利战场上运用自如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荒凉而广阔无际的俄罗斯平原上无法施展。由于各种因素,部队减员日益严重,到斯摩棱斯克时已减到16万人。
8月斯摩棱斯克(Smolen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