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阿城的《棋王》

2024-07-18 11:27:05作者:饭克斯

190111日更第41天:

好多年前读过阿城的《棋王》。多年后细节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主角呆呆的,以及赢棋后僵坐在椅子上站不起来。

前几天又读了一遍。人上年纪了读同样东西会有不同感受。读经典更是如此。第一次读主要是读情节,再读才读细节。就象我们读金庸小说,第一遍只追着故事读,第二遍、第三遍、第N遍才读出故事背后的意味。

《棋王》不长,还不到三万字,也就算个中篇小说,但却有长篇的味道。前两天还看到一个名家说,长篇小说未必指的是篇幅长,现在网文动辄就是几百万字,那只是长的故事,但不是长篇小说。

嗯,说远了。回到《棋王》。小说不长所以有着极简单的设定,书中人物有名有姓的只有两个,主人公王一生和另一个下棋的知青倪斌――绰号脚卵。其它所有人小说的叙述者“我”、王一生的师父、家人和对手,统统都没有名字。

另一方面这么简单的小说却有着极宏观的背景。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和意向性的符号,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却是中国传统文化遭遇断层线的时节。这种反差和对比的时代大背景,本来可以写成百万字长篇的,但阿城只是不着痕迹地写了三个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知青们坐火车离城,“我”在车上结识了王一生。第二个片段是到了场区后,王一生来找“我”,并和知青中的另一个象棋高手脚卵交手。第三个片段是地区搞象棋比赛,王一生没资格参赛,但在赛后和冠亚季军等九个人盲棋多面打,以一敌九、以盲敌明,横扫千军。

故事在这里戛但是止。当然这就足够了。作者要表达的都表达完了。因为故事已无法再写下去。王一生棋下得再好又怎么样?即使赢了地区冠军又怎么样?他在场站表现不好、出身不好,连参赛资格都没有,以后也不过仍是一个名声更响的棋呆子。在大时代中他这样的呆子,还能有什么出路?毕竟,象棋圣聂卫平那样由知青而成为一代高手的人凤毛麟角。

阿城隐含在故事后面的话有很多。

比如下棋的那些高手都是老人:王一生的师父、王一生提到以炮二平六开局的河南高手、地区比赛的冠军,还有脚卵的父亲。老人代表着传统,而传统已经渐渐湮灭:王一生的师父若不是偶然遇到他,家传的棋道就断了;为了生存,脚卵只能用家传明朝乌木棋子贿赂官员;冠军老人说现在棋道颓势。而王一生是个异数和另类。

比如王一生的棋透着老庄道家的味道,无为无不为而谋势。

比如王一生对于食物的“吝啬和虔诚”,以及对知青一个月能吃到四十二斤粮食就感到很满足了,只要有棋下就很幸福了。(这和钱钟书在干校期间有书读就够了岂非如出一辙?)

比如王一生和“我”的家庭背景所透露出的信息。

最后有个细节,第一次没有留下印象,这次读却尤其感动。王一生的母亲在解放前是风尘女子,也不识字,因为家里穷不同意王一生下棋。但她临死前告诉王一生,在她枕头下有个袋子,里面有她用捡来的牙刷把磨的一幅象棋,但没有刻字。王一生一直带着这幅无字象棋。

好的作品必然有好的细节,在不经意间打动你。

(微信公号:孔见)

展开全文

热门推荐

相关攻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