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排剧本中的角色功能

2024-07-17 23:15:14作者:饭克斯

平衡角色

在许多戏剧性很强的故事中,都有一个平衡角色,他是故事的稳定器,确保主题不会被错误传达或者错误解读。如果我们不确定编剧想表达的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角色牢牢跟进故事,他让我们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也就是编剧试图表达的),他还能为那些不太确定自己方向的角色起到平衡的作用。

在《阳光小美女》中,奥利芙的母亲牢牢确立了故事核心,她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在《蜘蛛侠》中,平衡角色是彼得?帕克的舅舅;在《狮子王》中,则是辛巴的父亲;在《泰坦尼克号》中,是莫莉?布朗。

(想查看更多影视行业干货请下载“24帧”APP,24帧——聚集制片人、导演、演员、编剧、摄影、通告的影视人脉资源对接平台。)

如果你不太确定电影想要传达的价值观,那么就得指望平衡角色。

有些电影需要一个平衡角色,因为它们极易被误渎。在那些讲述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的电影中,需要在同性恋角色和异性恋角色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否则电影就可能被误读为目光过于短浅。在《费城故事》中,妻子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她询问乔看待同性恋的态度。

在那些少数族群扮演很重要负面角色的电影中,有时候需要找到他与正面角色的平衡点。《紫色》饱受批评的原因在于它塑造了一个单维度的男性形象,这让那个黑人男性看起来有点不太平衡。

“心声”角色

有些戏剧化的角色可从不同视点展现主题,这有助于传达复杂的观点、拓宽主题,这些角色就是“心声”角色。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伊萨克?斯特恩是明晰和洞察力的“心声”,他传达了最为清楚的善恶观念。在《虐童疑云》中,杰姆斯修女是同情心的“心声”。在《狮子王》中,木法沙是智慧和真理的“心声”。在《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是情感的“心声”,而玛丽安则是理智的“心声”。

注意不要从文学的角度来理解心声。这意味着电影中的“心声”角色不能是多嘴多舌的,刚好相反,他们要通过自己的态度、动作以及——只是偶尔——对白来传达自己的观点。

编剧视点角色

在创作剧本时,编剧总是有自己的视点。绝大多数编剧都有很强的人生观、价值体系以及信仰;通常,他们写作的原因是想把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灌输给世界。很多编剧想通过他们所写的以及他们所讲述的故事来改变世界。

为了确保他们的观点能够清楚地体现于作品中,编剧有时候会运用编剧视点角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一角色就是编剧的化身。

观众是否知道编剧视点角色是谁,这并不总是很重要的事情。但如果身为编剧的你想要在剧本中清楚地传达某些东西,那么选择一个你认同的角色——他既可能是主人公,也可能是配角。他通常也是主题性的角色,因为编剧的观点通常是剧本的中心观点。在《朗读者》中,主题性人物(他也可能是编剧视点人物)是洛尔教授,他既聪明,又充满道德感,从而拴住了整个故事;在《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中,编剧视点角色可能是大卫?福斯特。

有时候编剧视点角色对故事至关重要。如果你创作的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故事,或者很复杂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十分明确的对与错,因而需要给观众提供一些帮助,好让他们知道如何思考,以及如何看懂你所提供的信息。

有一次我对一部与战争和暴力有关的剧情长片进行诊断。编剧似乎采取了暴力是正义和良性的立场。当我质疑他的视点时,问题渐渐变得清楚起来:故事讲述的暴力和他真正相信的暴力不是一回事。我鼓励他彻头彻尾地思考与主题有关的信仰,并把自己的观念灌注到角色的行动中,即使主人公最终的选择显示了某些转换和改变,也在所不惜。结果为了让主人公展示他一开始就觉得值得展示的视点——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他改变了故事的结尾。他没有把自己的视点变成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展示了主人公离开了暴力的生活,选择了另一条生活之路。

观众视点角色

有时候剧本涉及某些非凡的题材,比如超自然现象、外星人、灵媒或者重生。在很多情况下,至少有部分观众会对这些题材产生怀疑。为了让这些主题具有可信性,很重要的一点是选择一个代表观众视点的角色。

他可能是一个无神论者,说出了观众一开始就心存疑虑的话。在故事的进行中,角色慢慢地发现了可信的证据,他渐渐发生了改变,观众的疑虑也会因为这个角色而打消,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这并不必然意味着观众需要相信故事的真实性。但它在观影过程中暂停了观众的怀疑,这样的话,观众就可以认同电影中持怀疑态度的角色,并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投入其中。

1987年,莎莉·麦克莱恩的《超级女绑匪》(OutonaLimb)被拍成了迷你系列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精神觉醒和重获信仰的重生故事。由于很多观众可能并不相信重生这回事,所以在电影中有很多角色展现了不同的观点。不管观众相信什么,总有一个角色能代表他们的观点。观众可以认同那些强烈信仰重生的角色,当然观众也可以认同那些认为重生是一派胡言的角色。或者他们也可以因为认同莎莉?麦克莱恩,而改变对重生的态度。

当你需要处理这类要求观众暂停观影疑虑的主题时,尝试创作能够代表绝大多数观众视点的角色。这样的话无论观众持什么态度,他都会觉得受到了尊重,并认同那些和他们观点相同的角色。

次要角色

陪衬角色

陪衬角色起陪衬作用,扮演微不足道的角色,他们往往用于证明主人公或者反角的威信、权力和地位。这些角色可能是保镖、秘书、助理、得力帮手或者闺蜜,他们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谁才是电影的大人物。你的剧本需要多少陪衬人物,这取决于主要角色的权力和地位。

绝大多数有权力的人,尤其是暴徒,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是几个保镖,一个司机,也有可能是一个助手。但千万小心:如果你添加了过多的陪衬角色,反而会让陪衬角色变得杂乱无章,并因此而失去重点。如果你既需要很多陪衬角色,又担心添加了过多角色,那么你可以创造一个多功能的角色。比如你可以让保镖身兼密友,或者让闺蜜身兼催化角色的功能,由她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有时候需要在众多陪衬角色中有所强调。要做到这一点,你可以创作一两个辨识性很强的角色,同时可以让其他陪衬角色既无名无姓、也看不清脸孔,或者混在人群中,成为模糊的背景。可以凸显这一两个具有辨识度的角色,因为他们拥有特殊的形体、与众不同的背景,或者独一无二的特点。如果一个暴徒需要很多随从,以造成无可置疑的权力感的话,他可能需要五到十个大块头的随从,但站在最前面的只需要一两个即可。

在剧本中一个角色不管承担了多少的功能,他都需要在故事中获得一个位置,并为它作出应有的贡献。阐明角色的功能有助于故事聚焦。它能挽救那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角色。它有助于编剧决定删掉哪些角色。通过测试角色的功能,有助于节省那些因为模糊、混乱的场景而浪费的纸张。

本文摘自后浪电影学院073《编剧点金术:剧本写作与修改指南(第3版)》

24帧APP—一个汇聚了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剪辑、通告的影视平台,助你实现电影梦!

展开全文

热门推荐

相关攻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