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左右
2024-07-17 23:10:37作者:饭克斯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左右
你知道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左右怎么写吗?很多人都很喜欢三国演义,因为里面两位关键神话了的人物关羽,诸葛亮等。但是如何写出三国演义读后感呢?又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的嘛。下面和我一起看看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左右1 大家都说诸葛孔明最懂谋略,就连刘备本人也讲得到诸葛孔明则如鱼得水,比喻刘备是离不开孔明的鱼,而孔明是兼济天下的水,其实刘备过谦了,真实恰恰相反,孔明离不开刘备,而刘备可以离开孔明,这一点是可以从刘备先后用徐庶,庞统一样势如破竹看出,而诸葛孔明若无刘氏的三顾茅庐,仅一介南阳村夫耳。也许这有过分贬低孔明之嫌,但笔者认为这是个人看法不同,笔者固然认同孔明是一个将才,他有提出隆中对的大局战略观,也有用兵如神的过人谋略之处,但他仅仅是个将,他能将刘备想要做的事做得很好,但要做什么要真正的帅刘备来决定。国人对诸葛亮的谋略神化以至于孔明近乎妖,殊不知一个人的环境决定眼界,本躬耕于南阳的诸葛孔明不大可能一人力挽狂澜。不过近来看见一个有趣的说法,诸葛亮其实是汉献帝,汉献帝从宫中脱走,化名隐于南阳,久为天子故有过人见解,甚至可以骂战王朗致死,王朗之死死于见到天子的惶恐。这真是一个创见,似乎与原着许多情节相吻合,供读者一哄绰绰有余。
再来讲讲三国中看出的忠义,最佳的体现无疑是关云长,义薄云天的形象至今仍被津津乐道。毫无疑问但得知刘备之讯息后便毫不犹豫地前去投奔,哪怕过五关斩六将,这是一种忠义。但换个角度他镇守荆州,与东吴交恶,以至于自己最后身首异处,间接导致了蜀汉的颓态,这难道是忠义的表现?是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他对刘备一人忠心便是忠义,这是一种对封建忠君思想的宣传,君即是国,国即是君,只要他不背叛刘备便可以担任忠义的化身。作者罗先生也逃不开封建时代的束缚,这样来塑造关羽这一个忠义的形象。再来看看其它武将投降之事,庞统来降曹操,不影响其忠义之名,但有关羽斩庞统以全其名,投降与忠义之间是个难题,一念之差可能就有截然相反的评价。笔者认为有智慧的降方可成就忠义之名。投降一事万不可自己主动提出,像于禁遭水淹七军后主动向关二哥投诚,落得守陵恼羞而死,一定要对方提出,自己要有一定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姿态方可半推半就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之势投降,乱世之下易主并非罕见,但要讲求智慧技巧,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武将要有自己过人之处,若为庸庸碌碌之辈,对方亦不会有招降之念,即是实力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有一点想明确,三国演义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近来在网上老看见一种论调说三国演义这种充斥虚构情节的书不值一读,什么空城计是假的尔尔。但可有曾想过文学作品从来都是高于生活,至少不以追求真实作为目的,如果说三国演义有虚构情节而不值一提,那些童话故事何有立足之地。毋庸置疑的是三国演义客观上起到一种很好的引导作用,培养我们对三国这一段历史之兴趣,即使是作者出于主观考虑作了文学加工,但不能抹杀它是一部极好的历史小说。
读罢三国已数载,而今又重来信手翻阅,竟有新收获,可喜可贺。书贯通一条刘备的蜀汉重振汉室的线,其人似乎凭着忠义之名一步步由一介草民到贵为天子,难能可贵,虽然最后未能问鼎中原,在川地也算成就一番帝业。想当初初阅时,为其之破操,破权为之一振,为蜀汉最后被亡而失落惆怅。算而今却是另一番滋味,细看刘备,不也同样在干着诸侯割据的不忠之事,试想倘若刘某真能兴复汉室,那个汉室恐怕是蜀汉的汉了。只不过刘备深知师出有名之道,用匡扶汉室之名掩盖自己的行径,其手下亦一拍即合,口口声声刘备乃皇室之胄,行兴复皇室之功,刘备之谋可谓深也。不过仅仅师出有名并未有大用,正值乱世,群雄角力,要依仗的是实力,因而刘备不仅仅停留于名上,而是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植根于蜀川,实力才是硬道理,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这让我想起同是乱世的西汉末年,面对一个血脉皇室更为纯正但实力不济的对手施加舆论压力,汉光武帝刘秀手下邓禹直接给出就是汉高祖刘邦在世也不可能直接当皇帝的论断,令对手哑然。所以皇室之胄只是使人归顺的.借口,可以说是刘备与前来投奔者心照不宣的托词,但关键的是刘备是有实力的,用邓禹的话来说就是即使是汉光武帝刘秀再世于东汉末年如果没实力也是无人问的。
不难看出刘备是一个极其注重仪式的人,称帝时的假意推辞,赵云面前摔阿斗。他这种仪式的最灵活体现在向孔明托孤,假意的禅让让孔明死心塌地继续为自己的封建王朝服务,在这一点上同时看出,刘备之谋略权术远于诸葛孔明之上。至于蜀汉之亡,全然在实力上,蜀汉确实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但成就一番帝业或是太勉强,与人口众多,粮食更多的曹魏来讲,实力要逊色不少,同样可以解释东吴的灭亡,若无法打破这种局面,灭亡是必然的,刘备孔明都深知这一点,不断想要北伐是形势所迫。实力之于刘备,正如萧何之于韩信。最后蜀汉亡了,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也许可以算作是一种进步。
刘备在关张被诛后大举伐吴显得不妥,但笔者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刘备真正所图并非报仇,此举若成则可以吞并东吴,不成则至少可全其名,这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呢。似乎在笔者的解说下,忠义似乎变作伪善,一切都是权与利。但这就是现实,人性就是如此,虽然古往今来我们推崇道德决定论,可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不是并列而是先后关系,道德即使在和平年代也不起决定作用,勿言在乱世。再有好的意图,再能占据道德制高点,没有实力亦是空谈,这让我想到近代的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就是六个书生谈论政治,拉上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引颈受戮之勇毅故可贵,但并未给大清带来一个光明前景,可谓不务实。三国似乎是中国历史分分合合的一个缩影,折射了许多,回味无穷。
纷扰三国已过,对于收获,已结为标题。谋深取极谋略的深度决定了最后的高度,何不取极;钻硬求通,实力方是硬道理作为通行证,必须钻研打磨自己的实力,即可求通。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左右2 三国是一段纷争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在中国历史中,可它却成了广大民众茶余饭后喜爱谈论的话题,这主要归功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罗贯中曾云游四海,网罗天下对三国的民族记忆,这种记忆其实受到人们对历史的改编,融合了人们的爱狠情仇,包含人们的真是理想,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国演义》中,神化了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武圣关羽,另一位是诸葛亮。
关羽有着“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健朗体魄,又有将义气看成是比生命比战争胜负更重要的事。这俨然是一个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出现。关羽“温酒斩华雄”估计是人们最喜爱的篇目,位居弓马手,武艺擎天地,温酒未凉而取强敌首级,转瞬之间,数行之言而关羽武艺,气质,威严全显,怎能不让人惊叹。后来关羽被孙权,吕蒙等人设计杀害,其灵魂附身吕蒙痛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我否!我来汉寿亭侯关云长也”让孙权魂不附体。吕蒙七窍流血而死。这样的死后复仇怎不让人惊叹,让人大呼痛快!因此关羽正在小说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诸葛亮又是一个典型,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锦囊杀魏延等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是都发生过,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体现诸葛亮智的,当他们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希望当朝统治者任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认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了,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东发生战争,希望请和于曹魏,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谈中,不经意间默诵了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赋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大乔可是孙权的妻子啊,小乔又嫁给了周瑜,怎能不让周瑜愤怒!“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我太甚。””。可见诸葛亮不仅让周瑜改编了观念,又让他与曹氏集团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读过后都会对诸葛亮的只会感到敬佩。
《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整部小说增添了别样的风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理想,有君主,就会有文臣武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的,刘备旗下五虎上将,刘备庞统的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现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
关羽和曹操,两人的关系是惟妙惟肖的,一个武圣,一个奸雄,一个义士,一个奸臣,此二人摩擦出的火花是值得深思。
首先曹操是除刘张兄弟之外第一个肯定关羽,发现关羽的人,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遭遇敌方虎将华雄,阵前大将对垒,盟军屡屡失利,此时身为马弓手的关羽请缨,盟主袁绍先是大怒:“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文中说“曹操急止“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一句话,成就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美名,我们从一个“急”字,便可看出曹操那是便物色了关羽,爱戴关羽,希望他成为手中的名将。
曹操发现了关羽的价值,定将努力让着价值为自己所用,终于,刘备煮酒论英雄以后背叛曹操,曹操追袭,在土山围住关公,关羽约法三章后“降”曹操,其中最后一条甚是让曹操头疼。:“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投降哪有这样的,但曹操终以为高官厚禄便可束缚其心,也就答应了,但其中有很多疑点,五关斩六将后古城会之时,曹操下令处处放行,如果他真的想留住关羽哪会这样?对待一个敌方的虎将,将其纵虎归山可是兵家大忌,那为什么土城中曹操会答应关羽的约法三章?我认为此时袁绍与曹操的关系恶化,著名的官渡之战即将爆发,曹操巧妙的运用了关羽的能力,解了白马之围,斩颜良,杀文丑,除了袁绍手中的两员猛将,大战开始便占得良机,自然关羽觅得刘备消息后报了恩后就会离开曹操,曹操也卖了人情,下令处处放行。此时曹操是做了好事。
曹操对关羽有种崇敬之情,关羽却对曹操采取了漠视的态度。五关斩六将前,曹操对关羽千方百计的讨好,送赤兔马,成就了人马奇缘,又为关羽护髯,让我们看到了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的美髯公的形象,还送关羽大小美女佳人。关羽只是把曹操气得半死,尤其在答谢赤兔马时说“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矣。”紧接着曹操“愕但是悔”,四个字,将曹操奸诈的本性描写得淋漓尽致,君不见官渡之战,二方白恶化时期,袁绍方许攸归降曹操,曹操不及穿鞋,跣足而迎,迎接后面对许攸的问题,竟谎报军粮,明显怀疑许攸投降真假,可见曹操的礼节都是做给别人看得,他的礼节越是恭敬,他的奸雄本性越是欲盖弥彰。同样他对关羽也是一样,从“愕但是悔”便可知,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给世人看的,都是让世人明白他是怎样的“爱戴”人才。其实完全是在演戏。
曹操对关羽虽是恭敬,但又怕又惧,刘备携民渡江,张飞大闹长坂坡,曹方将士听到张飞一声巨吼,顿时退去,还给归功曹操,他赞赏关羽武艺高超关羽却说“吾弟张飞,能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曹操一定是朝思暮想,这张飞,后面必将是我方大患,如此则是,一传十,十传百,曹军上下,一军皆惊。
曹操对关羽是有怕有恨,其实是曹操对关羽的嫉恨。东吴用计杀了关羽,头颅摆在了曹操面前,曹操也不装着流泪了,只是讥笑着问“云长公别来无恙”,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曹操的问题其实是含沙射影地痛骂关羽没有归降自己,才招致了今日,又是一副奸雄相,但“操惊倒”后谓众官曰“关将军真天神也.”曹操虽在口头上一度占得优势,但在罗贯中笔下,曹操和关羽哪能比?
曹操对关羽既崇敬,又畏惧,既想用其能,又畏其能,但关羽漠不关心,在关羽眼中,曹操只不过是个奸雄小人,乱臣贼子,他可能赢得天下,但永远赢得不了人之心,关羽才是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