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时期的地面建筑有什么特点

2024-07-17 22:55:19作者:饭克斯

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从发祥地陕西北部逐渐向东进入黄河中游流域地区。此后逐渐东进,后来定居于河北涿鹿附近。

在黄帝领导的部落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同时以炎帝为首的炎帝部落和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部落也进入了黄河中下游流域。

传说炎帝族发祥于陕西岐山东面的姜水附近,该部落首领炎帝也是少典的儿子,黄帝的兄弟,姓姜,号神农氏,生得牛头人身。炎帝族与黄帝族建立了稳固的联盟,世代互通婚姻,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炎帝族部落在其进入山东地区的进程中,与从南方北上的九黎族部落相遇,双方发生了长期激烈的冲突,后来黄帝在涿鹿之战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

黄帝战败蚩尤后,凭其卓越智慧,在当时艰困的环境中,改变居住形态,将半穴居改建为地面上的建筑物宫室。

对此史书中有许多记载。《事物纪原》引《黄帝内传》曰: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白虎通》曰: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新语》称: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来有室屋,常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其他史籍也有类似的记载。

黄帝将半穴居改建为地面建筑,说明当时的人们更加注重对周围地理环境进行有意识地选择。

首先地面建筑必须位于台地或高岗等地势较高之处。这些台地或高岗,应是范围相对较小而平坦,且明显高出周围地区数米甚至更高,可以观察到周围较远地区的各种情况,便于军事防御和防御洪水。因此择高而居是新石器时代选择城居住地址普遍遵循的原则。

这种位置在后来的地名上,多被称作岗、台、城、冢、岭、墩、山或崖等,如郝家台、王城岗等。此类建筑又可细分为两种类型:一为环壕型,在城墙四周有护城壕,如郝家台等城址;另一是无城壕型,如王城岗城址。

其次地面建筑的位置还必须紧邻自然水源。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人们还未发明凿井技术。至龙山时期尽管凿井技术已经发明,但由于这种技术尚没有普遍推广,且在高、台地上打井十分困难,故利用自然水源提供生活用水仍是人们的主要选择。

这类建筑以城头山、走马岭等屈家岭文化城址为代表。另外赵陵山、寺墩等良渚文化遗址,周围有圆形或方形河道,也属水城类。这些建筑大多位于小河流岸边或洼地、湖泊附近,有的则紧邻泉水,都具备有地上自然水源的条件。

另外地面建筑的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可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块盆地。黄帝时期的地面建筑,实际上是一个较大的聚落。建筑物内居民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出征或自卫。故当时选择的建筑场所,也要考虑到周围是否具备优越的生态环境这个自然条件。

展开全文

热门推荐

相关攻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