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有那些传统习俗

2024-07-16 10:11:47作者:饭克斯

寄托渔民原始情怀

《舟山市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来描述祭海:“旧时,渔船每汛出海生产前,要在船上祭告神祗,向神明行跪叩礼后烧化疏牒,称为‘行文书’。由老大捧一杯酒泼入大海中,并抛少许肉块入海,叫‘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这天船上众人忌讲不吉利的话,不许吵架。”

祭海是浙江岱山乃至中国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过去因船小以风为动力,加之生产工具落后,在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眼中,对大海怀着天然的敬畏。海是传说中龙王的世界,海况好坏,船只安危,渔民生死,全掌控在海龙王手中,为了祈求平安与丰收,于是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成为渔家传统习俗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

祭海这一民俗在民间长久流传,在舟山群岛诸多渔家习俗中,岱山渔民的祭海风俗独树一帜,其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礼式之讲究,无不表达着世代与海相伴的渔民们一种最原始的情怀,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代代相传。

今年79岁的岱山高亭一村老渔民郑野弯,17岁时就喝到了“行文书”酒。去年12月,在郑野弯等众多老渔民的回忆中,岱山高亭一村让这一民俗完美再现:

两面大铜锣开道,随后由渔民背“样桅”(即顶尖留有竹叶、竹竿上部捆扎棕榈的小竹,意为桅杆林立),后面是五色旗及其他彩旗,抬着扎有红蓝绸布的木质杠箱,箱中装着全猪、全羊等“五牲”,各色荤、素菜,白盐、黄糖、水豆腐及糕饼、水果等祭品,共有八杠箱之多。沿途鞭炮齐鸣。祭海队伍抵达泊于码头边的船上后,身着龙裤的老渔民们把祭品放于八仙供桌上,猪、羊分供于左右专架上,供桌前铺有桌帏,太师椅背上挂着缎子被面,桌边挂好疏牒,点香插烛,随着海潮的上涨,先后上香,酒酹三遍,期间以船老大为首,其他渔民分列两旁,三跪九叩施礼。祭海结束后将每种供品各采些许放入大酒杯,连同疏牒,一齐朝天抛入海中,此时,铜锣巨响,鞭炮大鸣,敬送龙王。

岱山高亭一村渔民因世代从事流网作业,因此有了独特的祭海方式——“样桅”。据长期从事民俗工作的岱山县文广局干部邱宏方调查,因各地作业方式不同,其祭海的方式也有差异,其祭拜的各路神仙也各不同。在舟山祭海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祭海龙王外,还包括祭船关老爷(也有称“船官老爷”)、天后娘娘(妈祖)、羊府大帝及各路海神等。

至今岱山部分渔村仍沿袭着这一传统的民间习俗,保留了祭海粗犷、纯朴的原生态文化风貌,展示着东海海域渔民龙信仰的独特传统文化与深厚的民俗内涵。

家住岱山东沙镇念母社区西沙村的刘品良是当地刘族第四代渔民,他说,根据祖辈们的口头相传,位于村口的那座小龙王宫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供的正是东海龙王。渔民无论是出海还是拢洋,或丰收或歉收,都会到龙王宫求龙王,甚至连汇聚岱衢洋的台州、奉化等做鱼货生意的老板都到龙宫求龙王保佑。

祭海除了必要的礼仪和程序外,还有诸多的禁忌。如供品中的菜肴有五荤五素、六荤六素或十荤十素,因为岱山方言中“五”与“鱼”同音,意为“年年有鱼”,而“六”则意为“六六大顺”,“十”意为“十全十美”,都寄托着渔民的美好心愿。

而祭海缘何要用黄酒、猪头?而从来不用鸡?这里当然也有着美丽的传说。用黄酒是因为渔民戏称海中捕鱼是与龙王赌博,黄酒颜色混沌,龙王爷喝了眼睛看不清而“推倒庄”,让渔民满载而归。而供猪头一说,则是相传最早时候的东海龙王敖广因头上没有“尺木”(据说这叫“博山”,实则为“肉瘤”)而上不了天,渔民们想如果能送“尺木”给海龙王以保佑出海顺风顺水、网网丰收。找不到“尺木”的渔民就想送很肥的东西给海龙王,吃多了说不定就长出肉来了,于是就想到了形状似“博山”的猪头。此后出海时渔民就用上等猪头供奉,并抛入海。奇怪的是日子久了,海龙王头上居然长出了“博山”且能飞上了天,他开心得要重赏送猪头的人。得知是渔民后,便放口说:出海渔船,凡是供猪头的,都给予方便。

那么鸡又因何被排斥在供品之外?因为对捕流网的渔民来说最向往的就是顺顺利利,而“鸡爪”却意含“乱七八糟”,因此渔民不仅祭时不用鸡,平时在船上也不吃鸡,甚至不能想鸡,迫不得已要说到“鸡”字也用“鸭”来替代。另一种说法则是“鸡”在岱山方言中与“欠”同音,是不吉利的说法。

美丽的传说包含着渔民朴素的大海“情结”,世世代代在舟山群岛上繁衍着,到了如今的休渔期,岱山的渔人们利用祭海坛,借鉴传统的祭海方式,喊出让大海休养生息及对大海的感恩之情,道出希望全人类保护海洋资源,呵护海洋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展开全文

热门推荐

相关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