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修行问题

2024-07-16 06:31:15作者:饭克斯

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

谓从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传教传法、清净和合、随缘自在、伦理纲常、勤劳自给、合理净化、正命正知、正信正业等生活。

谈到修行难免会有人把它和参禅打坐,念经念佛,行善积德等事联想在一

起,其实那只是修行的形式,不是它里面的意思。修行应该是一种心性的锻炼,

一种透过观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成圆融的、究竟的精神世

界的方式。不论你如何称呼修行的名相,亦不论用何法去修行,如它的结果相同

就可以了。

但身为一位修行者,在刚起步之前,必先认清一些基本的观念:

(1).我为什么要修行?

(2).我应抱持怎样的心态?

(3).如何拣择修行的方法?

这三个问题看似易解,仔细研究却又十分模糊,如果不弄明白,一定会陷在

修行的泥沼里,卒至万劫不复。

贰、我为什么要修行

假如一个人生活十分优裕,所求所愿,无一不遂,那他想修行的动机应该是

最少的。因为耽于享乐,不知人生有痛苦,就无法感受修行的重要性。假如一个

人的生活不但贫病交迫、三餐不继、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这人的修行机

会也是很少的。因为食苦成习,已经不以苦为苦,同时日日与生活搏斗,根本自

顾不暇了那有心思想到修行的问题。因此一个人会走上修行之路,或者说会

认真去探讨人生的种种,必定是他看到了人生百态有生有死、有苦有乐、有贫有

富、有贵有贱、有寿有夭的相对,发现到自然界的生养万物及毁灭万物,也体悟

人类文明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却又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灾害。于是从观察、

思考到亟欲设法解决人生的痛苦,这整个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形成了所谓「修

行」的意思。这是从理论上来说的,至于从事相上分析的话,情况就很复杂了。

有人说:「我身体孱弱,想藉著修行来恢复健康。」有人说:「我从小命歹,灾

祸频仍想改变命运,转祸趋福。」也有人想用修行来安定心神,或使事业成功,

家运腾达。没错!一个虔心修行而持续不断的人,大多会有某些特异的福报,其

实这只不过应了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老话而已,如果修行的内涵就是

这样我们称它叫人天福业,这只要依十善业的法门去修持就能成办。但从另一

方面看假如永远把目标订在那里,毕竟还是生死轮回,还是魔王的子弟兵,而

且也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佛法不甚了了,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后,就立刻退

缩不前或者是刚开始感觉效果还不错,到最后愈来愈无效,甚至还原到未修行

的状况使你慢慢地失望,慢慢地减退精进心,卒至放弃为止。

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探讨修行最真确的动机,也可以给想从事修行的人一

个正确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要了解四圣谛,首须了解

佛教的创觉者释迦牟尼佛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释尊未出家前,曾有四次出

城郊游的经历,第一次在城里见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一位

因痛苦而呻吟不已的病人,第三次见到了一具尸体,这使他觉悟到人自出生以后,

都要经过痛苦的折磨,然后走向衰老、死亡,这是谁也不能避免的。于是他又回

忆童年时代曾经随著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见到农夫犁田的时候,从土中

翻起了虫蚁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转眼之间,蛙又被花蛇吞噬,花蛇又被凌空

而下的巨鹰□食,这弱肉强食的景象,使他感受众生的可怜可悲。如此苦难的人

生,假如不寻求一个解脱的办法,那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为了获得最后的答案,

又作了第四次的出游,这一次他见到一位神态安详的沙门,他深深地感动,同时

也领悟了自己应该走的路,那就是了生脱死,没有痛苦、衰老、情欲,争夺的路。

而当释尊坐于菩提树下,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缘起观,完成圆满的正觉以后,

又从大悲心中流露出对一切众生的关怀,于是把生命的现象予以归纳分析,把修

行的方法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制定成一合理的诠释,这样它就完成一个世间和出世

间的因果关系--(1).苦谛,是世间的果。(2).集谛,是世间的因。(3).灭谛,

是出世间的果。(4).道谛,是出世间的因。

展开全文

热门推荐

相关攻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