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海外贸易的基本状况

2024-07-13 10:13:43作者:饭克斯

贸易是海外活动最根本而真实的力量。

元代的海外贸易活动,有活跃滋长的力量,也有衰退的迹象。这些现象可见於官方记录,可见於民间著作,也可见於元代遗留下来的史迹、文物与文献。而这些海外活动的成果为明初郑和等海外活动所承继。

壹.官方资料

元代官方记录,保存了进出港口的的国际贸易状况,反映於海上活动的妈祖信仰,以及前所未有的海禁。

1.港口与贸易

元代的国际贸易的港口共有八处,皆设置於元初世祖至元年间,各处均有专职官员主持,分别为:

泉州元世祖至元14年(1277)立,特设一人专职主之。

庆元、上海、澉浦,元世祖至元14年立,令福建安抚使督之。

广东至元20年(1283)置。

杭州至元21年(1284)置。

温州至元年间置。

雷州至元30年(1293)置。

其中泉州为元代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第一大港,船舶众多,货物堆积如山。从事海外贸易者甚多,且颇见资本雄厚之巨商大贾,泉州的蒲寿庚家族经营海外贸易而致於富贵。蒲寿庚婿佛莲一家便有海舶八十艘。崇明人朱清、嘉定人张瑄,二人所经营海外贸易,「巨艘大舶帆交番夷中」。(《辍耕录》卷五)

朝廷命官主持海外贸易,「每岁召集舶商,於蕃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及次年回帆依例抽解,然後听其货卖。」「其货以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其发舶回帆必著其所到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为之期日……」。(《元史?食货志》)

2.海神妈祖的崇高地位

妈祖本为五代北宋间福建湄州岛林氏女,生而能知人福祸,助人无数,尤多助人於海上,殁而为海神。两宋间闽人膜拜,信徒迅速增加,成为官方认同之重要神祗,赵宋朝廷先後制封十四次,地位之崇,绝无仅有。

元代民间崇拜持续,妈祖信仰向北传播,新增的妈祖庙,除了福建、浙江、江苏、广东,括及山东、河北。元代政府敕封妈祖,前後有七次,神格由宋代所封之「妃」升格为「天妃」。

第一次:至元15年(1278),制封「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第二次:至元18年(1281),制封「护国明著天妃」。

第三次:至元25年(1288),诏加封南海明著天妃为「广佑明著天妃」。

第四次:大德3年(1299),加封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

第五次:延佑1年(1314),加「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第六次:天历2年(1329),加封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第七次:至正14年(1354),号海神为「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元代祭祀天妃,列入国家礼典。「皇庆(1312-1313)以来,岁遣使齎香遍祭」《元史?祭祀志》每年官方海运之前,需先祀祭天妃。而其他诸神未得重视或认定,「祈风雨不得支破官钱」(《元典章》)。宋代官商膜拜祈风的泉州九日山通远王,入元而式微消沉。元代妈祖信仰一枝独秀,神格崇高,乃彼时海外航运活跃的反映。

3.朝廷垄断贸易与禁止商舶入海之令

朝廷对於巨贾大商,常借故夺其财利。蒲氏婿佛莲身殁无後,官府没其家赀。朱清、张瑄被视为「聚敛之臣」,为官捕杀,封籍家赀,拘收军器海舶,流放子孙於远方。规定「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蕃为贾」,「蒲寿庚请下诏招海外诸蕃,不允」,「唆都请招三佛齐等八国,不从」。

又有「官自发船贸易」,以及官府提供资本交由商人经营的「官本船」贸易。元代官府显然防禁私人垄断贸易,与民争利,趋向中央集权。另一方面海外贸易衍生许多问题,令官府无法掌控,加上海防的顾虑,因而产生海外政策制度的钜变,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先後颁布四次海禁令。

第一次:元世祖至元29年(1292)禁商泛海,至元31年(1294)弛禁,前後实行三年。

第二次:大德7年(1303)禁商下海,至大1年(1308)复立市舶司,前後六年。

第三次:至大4年(1311)罢市舶司,延佑1年(1314)开禁,前後四年。解禁後「仍禁人下番,官自发船贸易」。

第四次:延佑7年(1320)罢市舶,至治2年(1322)复置市舶司,前後海禁三年。解禁後海外贸易有所限制。

元之海禁为前代所未有。出现在元开国後四十馀年,三十年间四禁四开,禁海之期短者三年,长者六年,为时不长;三次海禁间隔,短者三年长者九年,为时也不长。四次都属暂时性,却是连续性,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解禁之後都有相当限制。这一系列海禁,因为贸易之利与治安之虑而产生,出现於元代中期,乃典型之元代特色,中国的海外政策产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对明清时期影响极大。

贰、民间航海人员的著述

元代民间远航海外,以泉州为最盛,广州次之。广州港的航海活动见於《大德南海志》,为元初之作,泉州港的海外活动记录见於《岛夷志略》,为元末之作。

《大德南海志》,陈大震等纂,成书於元大德8年(1304),乃所知最早之广州方志。是书版本多种,而多阙漏,相互校订,知原书应有二十卷,其卷七〈船货〉与其附录〈诸蕃国附〉,乃元初广州海外贸易之记录。所著录当时广州贸易海外之国,一百四十二国。分别列各国为东洋、西洋。东西洋之划分,始见元代,而元初其他著作只见西洋一词,唯《大德南海志》并述东洋、西洋,并且细分为小东洋、大东洋,小西洋、大西洋。大抵以巽他海峡为东、西洋之分界;加里曼丹岛北部至菲律宾为小东洋,其南诸地为大东洋;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一带为小西洋;印度洋为大西洋。各版本多述及海外诸国多止於东南亚诸地,唯《永乐大典》所载海外诸国,远及白达、层拔、弼琶罗、勿斯离、默茄诸国。其地括及阿拉伯半岛(白达、默茄),北非(勿斯离),东非(弼琶罗、层拔)。这些国名可见於唐、宋典籍,有其可信之理,但《大德南海志》仅录地名,於风土民情贸易无只字片语记述,则此等地区是否广州贸易所及,仍有待於稽考。

《岛夷志略》,汪大渊撰,成书於元顺帝至正9年(1349),晚於《大德南海志》四十馀年。汪氏两度航海(1330年,1337年),浮海八年,记述天下第一大港泉州远航所至各国,以九十九国为条目,逐一介绍游历所至各国,各条目之中又提到其他若干国家或地区百馀处,包括小东洋、大东洋、小西洋、大西洋,始自澎湖(彭湖)、台湾、琉球一带(琉球),菲律宾(三岛、麻逸、苏禄),以至印度洋之印度(天竺)、锡兰(僧伽剌)、马尔他夫(北溜)、阿拉伯半岛(天堂),皆亲游之地。汪氏具体叙述亲身游历各地位置、风土、民俗、物产、贸易,其所至地域之多,所记内容之丰富、详细与切实为前代未有,为明代载记所不及,直到清代西洋教士传入世界新知,始有突破。郑和下西洋规模浩大,郑和随员三人所著之书,内容却不及於《岛夷志略》。马欢《瀛涯胜览》颇受《岛夷志略》影响,费信《星槎胜览》更大量抄袭《岛夷志略》。元初《大德南海志》与元末《岛夷志略》所载广州、泉州海外交通盛况,乃郑和下西洋之基础。

参、文物、史迹与中外文献

从元代遗留地下出土文物,各地史迹,以及中外文献,可以看出元代海外交通的活跃与转变。兹各举一例述之。

元代出口商品以陶瓷为主,这项事实从各地港口出土元代陶瓷,可见一斑。元代瓷器大量出土於日本、韩国、东南亚、锡兰、印度、阿拉伯,乃一般所知。琉球出土大量高品质的元代青花,澎湖出土大量元代陶瓷,印度古里出土元代青花,埃及出土元代青花,肯亚、坦桑尼亚、马达加西加出土元代瓷器,这些考古发现之多,与其意义之大,致使元代海外交通史一再修正与补充。这些出土文物是繁荣的元代海外贸易的具体物证。福建泉州有清净寺,主要提供阿拉伯人宗教礼拜之需。此寺建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1009),在元代有两次整修,至大3年(1310)与至正10年(1350)。其後在明代中期(十六世纪初)将石砌寺塔改为简易的木塔,十七世纪初(万历37年,1609)增建一间小礼拜堂。在元代客居泉州穆斯林礼拜的清真寺,四十年间两次重修,而後未见重大整修,显示元代中阿海上交通的繁荣,也显示元末顺帝以後海上交通的没落。

外国旅行家的见闻是旁观者可供参考的。意大利的马可勃罗,在中国居住多年之後,自泉州启航返其祖国,谓泉州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目睹泉州港有海舶甚众,印度、波斯等国商人运载香料、胡椒来此贸易。北非摩洛哥的伊本巴图塔从非洲一路航行到中国,看遍非洲、阿拉伯、印度、中国各地重要港口,谓泉州港为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港内有大船百艘,小船无数,城区甚大,城内织造绸锦、瓷器。谓瓷器产地除了泉州,也产於广州,泉州瓷器街市最大,品质绝佳,销到印度、也门、摩洛哥等地。伊本巴图塔在印度古里(Culicut)等候中国船前往中国,谓中国海域只能行驶中国船,古里港内有十三艘中国船,中国船之大者,挂十帆,船内分成许多船舱,能载千人。

福建泉州晋江市陈埭镇丁氏族谱显示整个元代海外活动的盛衰。丁氏一世祖是阿拉伯人,大约生活於元初,经商於苏州,卜居於泉州城南文山里,其地为泉州城内商业活跃的繁荣地段。到了第三代丁硕德,生於元大德2年(1298),殁於明洪武12年(1379),生活於元末,举家迁徙至晋江陈埭。丁氏第三代仍然经商,但时局动汤,兵乱不断。泉州十年战乱,始於顺帝至正17年(1357),漫延到至正26年(1366),接著元将讨伐叛军,大举杀戮西域人,阿拉伯商人纷纷逃亡海外,或避居他乡。这场动乱迫使丁家从繁荣的泉州商业区迁徙到偏远的滨海农村陈埭,弃商贾而务农。陈埭丁氏族谱显示,元代海外贸易曾经十分繁荣,到了元末,一蹶不振。元代承续宋代,海外贸易繁荣,设置八处对外贸易的港口,有一套合理而有效的海关制度。中国船出入东南亚,并航行到印度,阿拉伯半岛,经常往来的国家或地区有百国,所知其他国度也有百国。并细分海外地区为小东洋、大东洋、小西洋、大西洋。此般活跃与繁荣为前代所未有。在另一方面政府与民争利,海上活动问题也渐渐增多,朝廷难以掌控,以致於四次下令海禁。元末泉州长期兵乱,海外活动一蹶不振。明初郑和下西洋的行为并非突然冒出,郑和下西洋的能力承继自元人蓬勃的海外活动,同样,元代难以掌控的航海问题,也反映在明初的海禁政策。

展开全文

热门推荐

相关攻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