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对联遣词的技巧
2024-07-13 07:14:29作者:饭克斯
对联的艺术技巧【学习写对联】
对联遣词的技巧对联的艺术技巧问题,可以说也就是对联的修辞问题。对联的修辞同一般诗文的修辞,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因对联本身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在诗文中常
用的手法在对联中却不常用甚至不可用;而在对联中常用的,在诗文中也可能用得不多。即使在诗文和对联中都常用的,在对联中使用时,又常常别具特色。因
此,谈对联的艺术技巧,就只能从对联本身的实际来谈,而不能简单地照搬一般的修辞理论。下面所谈的种种技巧,就是从具体的对联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对联的艺术技巧,大致可分为遣词的技巧和组句的技巧两个方面。说“大致”,是因为有的对联所用的技巧从一个角度说它是遣词,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又可能是组
句。尤其是一副对联兼用多种技巧是很平常的事,界线就不大可能划得很清楚。因此就一种艺术技巧来说我们的着眼点主要不应在它的归属,而应在其技巧本
身。 一 遣词的技巧遣词的技巧,指的是使对联的用词在形和声上或者说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古汉语中一般地说,一个字
就是一个词故遣词的技巧就包含着用字的技巧。属于遣词技巧的,有析字、同旁、同韵、绕口、转类、混异、选词、飞白、拟声、双关、用数、衬托、夸张、比
喻、借代、比拟、假称、用典、隐切、对反,等等。(一)析字传说过去有个穷秀才,屡试不第,好容易才得在一个财主家设馆。有人见他失意的样子,悄悄在他门上写了一句话:
此木为柴山山出·· -··-
意思是说看他不稂不莠,好像山里的木柴,这样的人哪里找不到!秀才见了,知道是奚落自己,也在门上回敬了一句:
白水作泉日日昌·· -··-意思是说,你们莫看我时运不济,我的学问多得像泉水一样,不但不会枯竭,还会一天比一天增长。从此人们便不敢再小视他了。这一副对联上联“?rdquo;和“木”为“柴”,“山”和“山”为“出”;下联“白”与“水”成“泉”,“日”与“日”(“曰”的变通说法)成“昌”。可谓
出得好对得也好。这副对联所用的技巧就是析字。析字包括拼和拆两种。拼,是合零(以·标记)为整(以-标记),上一副对联具体地说就属“拼”这一种。下面也是这一种: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这副对联,相传上联为金章宗所出,下联由李妃所对。从联中看二“人”(即两个“人”字。相同的字常用数字概括,这种情形,后面还会见到)同“土”合起
来,便是“坐”字;一个“月”同一个“日”合起来,便是“明”字。拆,是化整为零。例如:
踏破磊桥三板石; - · ·分开出路两重山。 - · ·上联就是从把“磊”分成三个“石”的角度来说的,下联就是从把“出”分成两个“山”的角度来说的。拼和拆在一联中可同时使用: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 - · ·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 - · ·在这副清时禁烟衙门征对的对联中,上联“因”与“火”合成“烟”是拼,“若”缩短那一撇变为“苦”是拆;下联“舛”与“木”合成“桀”,又是拼
;“全”分为“人”(当为“入”)和“王”又是拆。全联是前拼后拆。在一般情况下,表示“零”(如“此”和“木”)和“整”(如“柴”)的两部分,总是一起出现的。但有时候也可以只出现“零”的部分而不出现“整”的部
分:
少目焉能识文字;··欠金休想望功名。··这副对联,乃清嘉庆年间蜀中文士为嘲讽督学吴省饮在主考取生时偏执受贿而作。上联“少目”为“省”,下联“欠金”为“钦”。而“省”、“钦”二字在联中
都没有出现。这种析字若不了解其事实上的背景,是很难看出来的。也有辗转相拆的情形: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 ·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 · ·-这副对联,上联“寸”和“土”为“寺”,“寺”又与“言”成“诗”;下联“木”和“木”为“林”,“林”又与“示”成“禁”,都连拼了两次,而且是层层
递进的。析字在使用时,还可有一些权宜处置。根据内容的需要,叙述可以不完全按照字的书写顺序。例如:
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 - ··百年匹配,己酉两命相当 - ··
上联中的“孩”,若按其书写顺序,当为“子亥”。但干支纪时“亥”是一天末尾的时辰。“子”是一天开头的时辰,彼此交接,总是由“亥”到“子”,这里
写作“亥子”。“配”字也一样。干支相配只有“己酉”没有“酉己”,所以这里也是把“己”写在“酉”之前。为使上下相应,有些说法也可以变通。例如: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 --··这副对联见于明祝枝山的《猥谈》。冯驯乃一郡守名。五马诸侯封建时代对郡守的尊称。“冯”字的左边并非“二”,“驯”字的右边也并非“三”。但“冫
”是两笔,“川”是三笔,分别包含有“二”和“三”的数,于是加以变通,说成“二”和“三”。“二”和“三”说得过去,后面的“五”自然也没有问题了。有时甚至可以只讲一个字的一部分。例如:
氷冷酒一点 两点 三点;--- ·· ·· ··丁香花,百头 千头 万头。--- ·· ·· ··这副对联,上联只讲头三字的左边,下联只讲头三字的上部。一点、两点、三点,是说“氷”(而今写作“冰”)是一点水,“冷”是两点水,“酒”是三点水。
百头、千头、万头,是说“丁”是“百”字头(“—”),“香”是“千”字头(“丿”),“花”是“万”字头(“艹”)。这种只讲字的部分的情形,虽与正
规的析字差别较大,但它还在“拆”的范围,不过别具一格而已。由于过去用的是繁体字,析字也是析的繁体。有的若写成简体,那就不好理解了。像上面的“万”,若写作“万”,那就无法得出与“花”字同头的结论。再看下
面一副:
鸟入风中啄去虫而为凤;· · ·马来芦畔,吃尽草以成驴。· · ·下联中的“马”、“芦”和“驴”,写繁体简体都没有关系;上联中的“鸟”、“风”和“凤”,就只能写繁体。尤其是“风”若不写繁体,“鸟”进去就无虫可
啄;“凤”若不写繁体,“鸟”在里头无法存身。可见分清繁简体,对析字来说是很重要的。写析字联当然不是把一个字简单地拼拢或者拆开就算完事。拼也好拆也好,都是为了巧妙地表达一定的意思。据说明代大学士杨溥少时,父亲被县官捉去服劳
役,杨溥上前哀请释放,县官傲慢地说:
四口同图内口皆从外口管。这句话就用了“图”(“图”的繁体)的析字。言下之意杨溥的父亲既是他的属下,他有权作任何处置。谁知杨溥听了,恭恭敬敬地答道: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这句话也用了“伞”(“伞”的繁体)的析字。言下之意还要望父母官多多照顾、周全。县官见杨溥小小年纪,不但把他的话对得工工整整,而且意思也得体,
心里一高兴就把他的父亲放了。这是表达得巧妙的一个例子。还有的对联一联连析好几个字:
岳麓山山山出小大尖峰,四维罗绕; ··-··- ··-汉阳口,口口回上下卡道,千里重关。 ··-··- ··-上下两联各析三字。上联“山”和“山”为“出”,“小”和“大”为“尖”,“四”和“维”为“罗”(“罗”的繁体);下联“口”与“口”(当为“囗”)成回
,“上”与“下”成“卡”,“千”与“里”成“重”,读起来波澜起伏,兴味无穷。
(二)同旁将偏旁相同的字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联,谓之同旁。同旁有二种用法。一是竖同即偏旁相同的字分别处于上下两联相同的位置上。例如:
烟锁河堤柳;炮镇海城楼。这副对联题于广东虎门,不仅写出了虎门的自然景色,而且写出了中国人民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打击外国入侵者的气势,所用的手法就是竖同。上下两联“烟”、
“炮”同“火”旁,“锁”、“镇”同“金”旁,“河”、“海”同“水”旁,“堤”、“城”同“土”旁,“柳”、“楼”同“木”旁。二是横同即偏旁相同的字都排在同一联内。例如: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立即派代表与八国议和。传说有一天会议尚未开始,一帝国主义分子想借机侮辱中华民族,傲慢地出了“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