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抱团养老”
2024-07-13 04:14:40作者:饭克斯
抱团的意思是紧密团结在一起或相互勾结在一起,抱团养老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抱团养老”主要的是消减老人们的孤独感,解决精神层面老来有“伴”的问题,以及避免“独居老人家中去世几天才被发现”等极端个案的发生。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日本、德国和美国抱团养老的形式。
1、 日本:“老少配” 在日本,已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对于老龄化问题的探索,日本也未停止,2015年开始,日本社会以大都市为中心开始流行一种“跨代同居”的“老少配”模式。大学生借宿到空巢老人家里与老人共同生活,这种以互惠互利为基础建立的同居新形式,也成为了一种养老形式的新探索。 空巢老人大多有一种顾虑:子女由于工作、成家等原因离家后,自己常常会面临发生危急情况时孤立无援的情况。虽然住着大房子,却感到空空荡荡,难免少一丝人情味。而对于到外地求学的普通家庭大学生来说房租也实在是一笔难以承担的费用。这样的跨代同居刚好可以解决双方的诉求。老人免费为大学生提供住宿,而大学生则力所能及地为老人做一些家务事。在老人身体出现状况时,年轻人也能及时发现并照顾。彼此陌生的两代人就在这样双赢的条件互换下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起来。 当然这种年龄差距不小的跨代同居,不和谐也必然存在。比如两代人之间生活节奏的差异与知识信息不对等的代沟。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免不了双方的彼此尊重与耐心磨合。这种跨代同居的出现,可以帮助空巢老人不被社会孤立和遗忘,延缓衰老。对于外地就学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践行孝道和省钱的好办法。
2、 德国:“搭伴同住一个屋檐下” “搭伴养老”的同居模式在德国十分流行。这种同居并非是情侣意义上的同居,而仅仅意味着在“同一间屋子里共同生活”,同居人数也不限于两个人。这些老人们往往在生活习惯、养老模式上达成了共识,又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到了一起。“让我们同居吧”已经成为了德国老年人中的流行话语。许多“搭伙”的老人们会选择共同入住老年公寓。他们平时各做各的饭,只有每周周末会在公共厨房聚一次餐。但他们偶尔也会进行一些集体活动,比如结伴到附近城市旅游,或到剧院听戏。当有人生病时,同居好友们也会主动承担照料工作。就像独立又亲密的家人。为了避免“搭伙”同居生活产生的矛盾,他们会提前制定一份同居规则。约定各自的义务和职责,比如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等。另外每个人也要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间。而这种同居也不仅仅限于同龄人之间。 德国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学服务中心,经常会介绍大学生和孤寡老人家“同居”,大学生也很乐于接受这种“新型同居”的模式。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很乐意把房子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年轻人共同居住,条件是由年轻人帮助承担购物、清扫等工作。
3、 美国: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住在对面 这种在电视剧《爱情公寓》中反映的生活,在该剧热播时就让很多观众羡慕推崇。美国德州有四对夫妇,将爱人留在身边,而好朋友就住在自己的对面。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设想过自己年老后的生活,或许你已和朋友约定年老后要住在同一个小区,一起打牌、喝茶、跳广场舞。而美国这四对夫妻,原本就是超过二十年以上的好朋友,在子女相继长大独立、离开家后,他们就一起买下了一块靠近湖泊的废弃草地,一开始,他们想建一所能够容纳四家人住在一起的大房子,考虑到个人空间和隐私的重要性,最后决定把这个地方打造成四处相邻的独立房间。于是沿湖建了四座小房子,和自己的朋友住在了一起。这四个家庭的“抱团养老”不仅令美国人“脑洞大开”,也令不少人心驰神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正是无人养老才使得老人不得不“抱团养老”,这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而在“抱团养老”的过程中,也不全都是报道中描述的那些好处,也有很多的难题待解。 一是亲情缺失。 在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最幸福的晚年生活应该是几代同堂,含饴弄孙,晚辈昏定晨省,早晚看望。虽然现代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子化的现实让这样的愿望难以得到满足,但几个老伙伴永远难以替代对亲情的需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看望老人,照顾他们的亲情需求,这仍然是养老中的重中之重。 二是重病难扶。 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即使是亲生儿女,面对失能的父母很多时候也焦头烂额,心生倦意。在“抱团养老”的过程中,如果有老人生了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仅凭几个一块儿居住的老头儿老太太,根本就担负不起照顾的重任。他们既没有那样的能力,也没有那样的责任。 所以现在流行的“抱团养老”,也许在老人身体还都很健康的时候大家能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共同排 解孤独,做到老有所乐,但真正到了养老的关键时刻和最需要的亲情环节,还是无能为力。显然我们不能将全部希望都寄托于“抱团养老”上,还需要家庭、社会付出更多的责任。如果我们把“抱团养老”想得过于完美,一旦遇到现实的困难,很可能会措手不及。 我不羡慕抱团养老,也不希望自己老了之后会是这种养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