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2024-07-22 20:14:39作者:饭克斯

此问可谓高明。这是对依据作品探求“陶渊明的品格(境界)”的一种呼声。拙见认为:《桃花源记》的千古传诵,受到历来阅者的崇仰,本身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虚”极一面的绵长源流和存在威权。

如果政治、公共历史的动态迁延是人类文明的主流、实在,那么“桃花源”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的存在就是恒常永续、相对静止的边缘、虚空之文明镜像。

《桃花源记》以及《归去来兮辞》都传达出了陶渊明是一个深具道家髓魄且兼具个人主义理想的“自然大道”行者。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展开全文

热门推荐

相关攻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