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诸葛亮夸过向宠,为何在历史上没啥存在感
2024-07-22 20:12:08作者:饭克斯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其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自古以来被人们所传颂。它体现了诸葛亮不忘先主、感恩涕零的忠心,抒发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表达了诸葛亮克复中原、统一华夏的初心,堪称千古名作。
宋代大诗人陆游就对它推崇之际,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塑造了诸葛亮大公无私的形象,但是透过《出师表》中的一个人物,我们却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一点私心。
有人会说诸葛亮这般伟大的人物,还有私心?没错,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人不是神,只是他的私心,不容易发现而已。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出师表》中向宠这个人物,来说说诸葛亮藏在《出师表》中的这点私心。
一、历史上的向宠
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一人。诸葛亮是如何评价向宠的呢?
郭攸之、费祎、董允是诸葛亮最可靠的接班人,而向宠能与他们同列,可见这也不是外人。
在诸葛亮看来,向宠的特点是晓畅军事,在军事方面有两把刷子,而且先帝刘备还称赞他能,可见是个有本事的人才。
所以诸葛亮建议刘禅多多向宠请教军营中的事情,必然能够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不出什么岔子。
但是问题来了,既然向宠在军事上如此出众,那么苦于缺少大将的诸葛亮,为何不在北伐中带上他呢?
而且既然向宠将军如此有能耐,为何在历史上没有什么高光表现呢?
更让人觉得费解的是,秉持拥刘反曹思想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把能够出彩的蜀汉人物写尽了,为何对这位刘备、诸葛亮猛夸的向宠,他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呢?
对此我们就要拿来《三国志》,看看其中对向宠的描写:遗憾的是,即便是在《三国志》中,对于向宠的描写,也仅仅百余字而已,而且其中有一半文字是直接照抄了诸葛亮的《出师表》。
1、向宠的家世背景十分显赫,他是蜀汉名臣向朗的侄子,而向家是荆州世家大族。
2、向宠参加了夷陵之战,在刘备大败时,向宠独善其身,很好的保护了自己的营地,受到刘备的赞许。
3、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向宠被封为都亭侯、中部督,负责皇宫大内的禁卫工作。
4、延熙三年,公元238年,向宠参加了平定汉嘉地区蛮夷(今四川芦山县)叛乱的战役,在战争中遇害。陈寿生于公元233年,本身就是蜀国人,对于几乎同一时代的向宠,他只用了百余字的篇幅。由此可见向宠在历史上的作用其实不大,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而且一个大将在平定蛮夷的战斗中遇害,这本身就挺让人匪夷所思的。要知道当时蛮夷的战斗力十分鸡肋,诸葛亮当年是拿南中蛮夷来练兵的,然后才出师北伐。
而向宠在夷陵之战中能够做到自保,这一点也不足以说明其军事能力卓越,因为他当年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牙门将军而已,根本就不是东吴军攻击的主要目标。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这个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将军向宠,其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葛亮说他晓畅军事,也仅只是夸夸而已,向宠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战绩。
而且诸葛亮还扯上了先帝刘备,用他的嘴称赞向宠为能,这就更加显得奇怪了。
让刘备来为向宠背书,诸葛亮难道是怕刘禅不相信向宠的本事么?除了让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他是否还有什么私心呢?这一点,我们要从向宠的家世说起。
二、诸葛亮的私心
向宠是向郎的侄子。而向郎曾经是荆州名士,出身世家大族。向郎年轻的时候拜司马徽
为师与徐庶、庞统等人皆是朋友。而司马徽又号水镜先生,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正是这位先生的广告语。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向郎的真实背景了:他与诸葛亮其实就是师兄弟,在荆州时同属一个小圈子。向郎本来是刘表的临沮长,刘表死后,他便归顺了刘备。
而刘备也十分看重这位有能耐的荆州土著,派他去管理秭归、夷陵等地的军事民政工作。入蜀以后向郎更是受到刘备重用,先后任巴西、房陵等地的太守,后来官至丞相长史、光禄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