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变自己,从行动开始
2024-07-22 19:52:01作者:饭克斯
文|白若狐
M先生想要戒烟,坚持了一个月。可是有一天M先生和老婆吵架了。被愤怒冲昏头脑的他终于忍不住抽了一根烟。
事后冷静下来的M先生立刻陷入“为什么我的意志力这么薄弱”的自责之中。紧接着他又有了许许多多的想法:“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在工作上才总是失败”“周围的人一定认为我是一个没用的人而看不起我”“像我这样的人戒烟根本不可能成功”……
我们大多数人大概会和M先生一样认为我们之所以不能改变自己都是因为我们“意志薄弱”或者性格有问题。
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的日本作家石田淳在他的这本《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中说,我们人类常常会在无意识中做出思考,这种思考被称为“自动化思考”,正是这种“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了“认知偏差”,从而陷入错误的认知误区,影响了我们的行为。
石田淳认为“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反之就算意志非常薄弱,但如果采取行动的话一样能够收获成功。”
由此可见一个人想要达成目标和改变自己,关键在于行动,与意志无关。
1.太过相信“意志”的力量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以为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就能够比别人更加努力,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就能够成功。
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和意志的强弱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因果关系。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在不久之前日本的很多驾驶员因为“太麻烦”而不系安全带。
在日本法律规定乘车必须系安全带之后,人们就算不愿意,也必须系上安全带了,于是不止驾驶员,就连副驾驶和后座上的乘客也养成了系安全带的习惯。
养成这种习惯的人,自然包括那些感觉自己“意志薄弱”的人。
2.容易被冲动的感情所控制
冲动是魔鬼。
当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感情,从而失去理性,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譬如M先生和妻子吵架以后,被愤怒的情绪冲昏头脑的他又选择抽戒了很久的烟。
3.过于在意“损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教授曾经说过,“人类过于在意‘损失’,可能会舍弃获取更大利益的机会而选择眼前的利益”。
譬如文章开头的M先生,害怕自己戒烟失败后被周围人瞧不起。
有这种观念的人,对自己没有自信,极度在意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印象。不敢再重新尝试,也就失去了再戒烟成功的“可能性”。
4.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
与很久以后不确定的结果相比,能够立刻得到的结果会对我们的行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譬如我们想要减肥,却会为了获得一时的美味满足而禁不起诱惑,放任自己大快朵颐。
比如原本想要戒烟的M先生,为了获得一时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而抽了一根烟。
5.沉浸于过去
有的人总是喜欢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
被愤怒冲昏头脑的M先生,只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而抽了一根烟,便深陷负面情绪的泥沼中不可自拔。
其实原本只是抽了一根烟的小事而已,明明已经过去了,却还是让这种负面情绪继续发酵。
总是沉浸在过去之中的人,不但过去的那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给现在的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1.使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拥有具体的目标
当我们想做某件事时,我们总是会说“我要努力去做”“总之先加油吧”,但是具体怎样做,却是毫无头绪。
只是模糊地抱着“想要努力”的期待,而不知道应该如何采取行动,没有任何的具体性,永远也不可能达成目标的。
“MORS法则”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M=Measured(可测评)
O=Observable(可观察)
R=Reliable(可信任)
S=Specific(可明确化)
以自己为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自己的目标可视化。如此以来我们才会清晰而明确地知道自己具体应该怎么做。
2.有效地利用“ABC模型”作为行动的原则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任何行动和结果都依赖于前提条件。
想要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就要消除A(前提条件),使其难以发生。
当我们在实现结果的同时又做得特别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增加A(前提条件),提高行动发生的概率。
倘若我们行动了一段时间,没有立刻取得好的结果时,我们可以为自己准备一些能够立刻获得快乐的事情。
这样以来我们便可以继续坚持下去。
3.使用“正念法”,认清现实
当我们陷入与事实不符的“认知偏差”中时,我们可以通过身体上的刺激或者冥想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现在”和“现实”,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影响,只关注于眼前的事物,这种方法被称为“正念”或者“ACT”。
比如当我们感到焦躁不安的时候,可以紧紧地握住右手或者弹手腕上的皮筋。这就像暗示自己“不要冲动,保持冷静”一样。
比如当我们被各种负面情绪侵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冥想”来放空自己,使自己沉浸在寂静中,感受与心灵的对话,找回自我。
利用这些方法来积极地调整我们的心态,才能及时地解决我们的烦恼。
4.用“感谢卡”消除人际关系的压力
为了成功戒烟,为了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果,为了精通英语,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时间……“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有很多原因,但根本上的原因还是“渴望认可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最能够让人感觉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法,就是得到周围人的感谢。我们可以自己来创造这样的机会。
我们可以随身携带一些小卡片,当想要感谢别人的时候可以在卡片上写上一两句感谢的话,直接交给对方或者摆在对方的桌子上。
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竟然发生了改变。
我们的压力八成都来自人际关系,所有人都可能因为别人的影响而感到不愉快,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真正憎恨的人。绝大多数是“认知偏差”导致的“厌恶”。感谢卡便可以使我们避免这种状况。
5.使用“行动列表”的方式
“行动列表”的种类多种多样,从简单的一张纸到内容繁杂的表格再到使用方便的手机App(滴答清单,奇妙清单,成就清单等),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
比如我们想要用行动列表来调整我们的精神和人际关系,我们可以选择用一张白纸记录。
“不胡思乱想”“感到焦躁的时候深呼吸”“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微笑”“遇到熟人时先打招呼”“不回忆过去糟糕的经历”……把我们想到任何有益的行动,都可以填在行动列表上。
当我们做到行动列表上的要求时,就一定要用笔把完成的事情用打钩的方式勾选一下,而不是只在脑海中确认完成。
通过用笔写下行动列表,可以确实地获得“今天做到了”的成就感,从而自信满满。
6.通过累积的成果来进行评价
当我们评价自己行动的结果时,我们总会认为“做到了六成还有四成没做到”这种评价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我们只关心“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其实在评价自己的表现时,不要只看一时的表现,而应该根据一定时期内累积的成果来进行判断。否则我们的判断就是有失偏颇的。
譬如我们要坚持写作100天,上个月写了25篇文章,这个月只写了15篇,两个月共写了40篇文章。难道越来越退步了吗?NO!要知道我们已经写了40篇文章是事实。
从累积的角度来看,我们“取得的成果正在逐渐增加”。
心动不如行动,想要改变自己,看完这篇文章,就请马上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