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平壤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2024-07-20 19:29:18作者:饭克斯
> 战争概述:二十年(1592年),统一了日本后的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作为附属国的朝鲜李氏王朝向明王朝求援。明帝国派名将李如松率四万精锐入朝,于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抵达平壤,用三天的时间攻克了日军占领的平壤城,一举奠定抗倭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石。>> 将帅星数:★李如松 李舜臣 小西行长>> 精彩星数:>> 政治影响星数:>> 综合星数:6.5☆>> 战争类型:围战——轰开平壤的城门靠的是威力无比的大炮,而解决城内的日军,李如松则用了“围师必阙”一招。>> 战争深度解析:>> 岛津义弘和士兵们终于看见了开阔而宁静的猫岛海域,心情一片晴朗。>> 前面再没有可怕的中、朝水军,归家之路一如海面般平坦。>> 朝鲜这鬼地方他再也不来了,富士山的白雪、名古屋的温泉、大阪的樱花,才是他的梦想和归宿。>> 前方的战舰却在一片安静中发生巨响,缓缓沉入海底。>> 没有敌人,没有炮火,岛津义弘擦了擦自己的眼睛,并不相信眼前的事实。难道自己的战舰也在玩日本武士道剖腹自杀?>> 不能怪岛津义弘少见识没文化,这种大明水师在战斗中已经经常使用的水雷,在两百年后北美独立战争时期,才由美国人“首次”发明使用。>> 在十六世纪的朝鲜战场上,叫日本人惊奇的武器并不只这一种。>> ——大到重达几百斤的大将军炮(世界上最早的马拉炮)。>> ——小到仅七十厘米,可以由一个骑兵在马上进行移动射击的骑兵炮(马上佛郎机)。>> ——可以十连发的百出佛郎机(排炮)。>> ——当然还有让日本海军吃尽苦头的李舜臣的海龟铁舰。>> 评价四百年前的那场中、日、朝大战,我们可以这样评价——是先进的生产力,和中朝人民的勇气,挽救了腐化的李氏王朝的命运,换回了腐朽的朱明王朝的面子,奠定了中、朝、日三百年的政治格局。>> 丰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出生在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今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中村区)的一个穷人家。最初的职业是农民,后来又放下手中农活当上了小生意人。但后来他发现,在战国时代的日本,哪一咱前途都没有参军打仗远大,于是入伍当兵。>> 木下藤吉郎很能打仗,也跟对了老大。他的老大叫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代后期最有实力的大名,当时已经统一了大半个日本。>> 木下藤吉郎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成为了织田信长手下的第一大将,势力渐增。就在他心里偶尔冒出取代织田信长的念想时,有人帮了他一把,织田信长被手下的另一个大将明智光秀给干掉了。>> 木下藤吉郎(此时改名为叫丰臣秀吉)要做的事只是打着为大哥报仇的旗帜,和明智光秀PK。在贱岳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接管了织田信长的全部地盘。>> 之后,德川家康、长宗我部氏、大友宗麟、九户正石等日本国内枭雄都成为了丰臣秀吉的手下败将。万历十三年(1585年),丰臣秀吉在京都接受了日本天皇的册封,成为日本的最高官员——关白,结束了二百余年的日本战国时代。>> 在日本独孤求败的丰臣秀吉把目光放在了他的邻居身上。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有生之年将明帝国纳入日本的版图。>> 之前,他要做的当然是吞并中、日之间的跳板——朝鲜半岛。>> 在丰臣秀吉看来,他有足够的资本,他可调动的兵力达五十多万。而经过日本战国时代和统一战争的洗礼,他的部下拥有着众多至今还被日本人津津乐道的名将。>> 丰臣秀吉当然没明白一个道理,在日本J联赛里的超级球星,到了世界杯上也只配当球童跑龙套。他手下所谓的如“贱岳七本枪”之类的名将,在即将到来的东亚国际战争上,都没有了枪头。>>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丰臣秀吉派出十五万大军,分为九个军,由丰臣秀吉眼中的九个名将率领,征伐不肯臣服和“借道”的朝鲜李氏王朝。>> 九军主帅中,有“贱岳七本枪”中排名前两位的福岛正则和加藤清正,有被日本人称为“兵法大家”的黑田长政,有与织田信长、德川家康势力并驾齐驱的毛利家族的代言人毛利辉元,有被称为“鬼岛津”以武力统一了九州的名将岛津义弘,有传说拥有160智商的丰臣执政五元老的小草川隆景,还有“贱岳七本枪”中的另外“三本枪”:加藤嘉明、胁板安治、糟屋武则,被称为日本海军第一名将的九鬼嘉隆。>> 毫无疑问,这是丰臣秀吉所能排出的最豪华的全明星阵容。>> 此时的朝鲜半岛,李氏王朝当家已二百余年,天下无战,军备松弛。李朝的官员们一天拿着工资没事干就跟他们的老大哥明帝国学党争,士林党、勋旧党、东人党、西人党,整天窝里斗,拥有二十万兵力的李氏王朝是兵不能打、将不能战。>> 四月十四日,日军在釜山登陆,李朝的军队没有丝毫的抵抗。仅用了二十天时间,日军就从釜山打到了首尔,六月十三日攻占平壤。两个月的时间,全国八道中的七道(注:道为朝鲜半岛基本的行政区划)尽被日军所占。国王李跑到了鸭绿江边的义州,派人向老大哥明帝国求救,说,大哥,再不出手,我就到你家当难民了,你得管吃管喝。>> 李是幸运的。此时的明帝国,正处于中后期最好过的一段日子,之前文武都出能人,外事上在东南解决了倭患,李成梁坐镇辽东三十年使北人闻风丧胆,而家里又出了个大明历史上最有魅力最会理财也最有权势的管家,替老朱家理了十多年的财,老朱家国库里银子装得满满的。>> 万历皇帝虽然是历史上出勤率最低的皇帝(二十年不上朝),但不上班不等于不做事。大明帝国的小事那些叽叽喳喳的臣子们说了算,大事还得朱翊钧作主。就在群臣就应不应该出兵救援朝鲜一事意见无法达成统一的时候,朱翊钧发话平息了这场争议——救!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友邻。>> 至于怎么救,朱翊钧没兴趣,那是他的员工该考虑的事。>> 对于日本人,明帝国的朝臣们的认识还停留在二十年前来东南沿海各地抢劫的日本浪人阶段。当初戚、俞等人灭倭寇,也不过动用了两三万人的兵力,所以他们最初仅派了三千人,由一名叫祖承训的副总兵率领,赴朝作战。>> 祖承训也抱着这个想法来到了平壤城,向拥有近两万兵马的侵朝日军第一军总司令小西行长驻守的平壤城发动攻击。>> 结果每个人都可以猜到,祖承训大败,三千兵马仅剩几百,狼狈地逃回来。>> 出师不利,明廷开始重视起对手来,任命兵部副部长(侍郎)为援朝作战总指挥使,调集蓟、保、辽、大同、宣府等地精兵五万余人,再次大规模援朝。>> 虽然李氏王朝方面一再催促发兵,宋应星还是等了两个月才派遣大军出发,倒不是他有意拖延时间让朝鲜人死磕日本人,而是他一直等一个人来做他队伍的指挥官。>> 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其父李成梁是当时大明帝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李成梁镇守辽东二十二年,被盛赞为“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 李成梁不仅军事能力很强,生育能力也很强,他生了九个儿子,其中五个做到总兵官的职位,四个做到参将,人称“李家九虎将”。>>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长子,也是“李家九虎将”中的佼佼者。>> 李如松很早就随父亲征战沙场,由于李家军的威名,李如松三十岁不到就被授予了从二品的都指挥使,三十四岁就成为了山西总兵,三十八岁调任宣府总兵(宣府“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是明朝四大军事要地,能坐上这个位置的人都不是一般人物)。>> 对于李如松来说父亲不仅创造辽东李氏的盛名,同时也是他面前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只有在战场上不停往前,才能让历史记住李如松这个名字。>> 宋应星为什么要等李如松两个月之久呢?因为当时的李如松正率部进行万历三大征战中的第一战——镇压宁夏副总兵博拜叛乱。>> 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平定宁夏的叛乱后,李如松马不停蹄率领着四万明军跨过鸭绿江,援朝抗倭。>> 这支部队中,有李如松亲率的李家军辽东铁骑和宣府精骑,还有吴惟忠率领的标识着戚家军品牌的浙江兵,以及来自广西剽悍的狼兵。>> 这是大明帝国最能打仗的精英集合。>> 从祖承训败退到李如松再度入朝,之间约有半年的时间。朝鲜方面在八道尽失、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是如何度过这段时间而没有亡国的呢?全靠两个人。>> 一个是朝鲜无人无不知的爱国英雄李舜臣。如果说李氏王朝的部队是兵不能打、将不能战,那一定要把李舜臣的水军排除。>> 李舜臣字汝谐,德水人,祖辈为朝鲜王族,但到李舜臣时已经没落。李舜臣少时刻苦,文武双修,后来以武举登科,开始军旅生涯。日军入侵时李舜臣任全罗道水军节度使。>> 在朝鲜全面败退的情况下,李舜臣率领的全罗道水军让丰臣秀吉引以为傲的日本水军吃尽了苦头。从万历二十年(1952年)六月到十月,李舜臣在玉浦、闲山岛、鸣梁海峡连续大败日本海军,在日本战国史上被吹捧上天的九鬼嘉隆、加藤嘉明、胁坂安治、藤堂高虎等日本海军精英们被李舜臣打得满地找牙。>> 水军的精彩表现弥补了朝鲜陆军的无能,而朝鲜各地百姓组成的义军也让日军头疼,成为了日军在三板斧过后战事进展不顺的重要原因。>> 当然另一个人也为中朝双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那就是大明帝国派出的一位“外交使节”——沈惟敬。>> 沈惟敬是嘉兴人,精通日语,是个能说会道的生意人,朝鲜战事一起,沈惟敬不知哪根经搭错了,毛逐自荐充当中朝双方的说客,以和平手段解决朝鲜问题。>> 用这个长相无比丑陋又从来没有在政府机关上过一天班的沈惟敬作为和谈大使,本来就是有胜于无、死马当活马医的仓促之举,没有人想到这个沈惟敬竟然改变了整个朝鲜战争的进程。>> 沈惟敬到了平壤,用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服日军驻平壤主帅小西行长与其达成了日军不出平壤、中朝军队不入平壤的局部停火协议,期限是五十天。>> 当双方约谈的期限快到时,李如松的大部队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六到达平壤城下。>> 征朝日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小西行长一直以为,当时的日军已经拥有了射程为一百五十步至二百步的火器,已经是现代化部队了。而明军在第一天试探性的攻城战中却很少使用火器,让小西行长有了错觉,城外的明军是一支只会使用原始刀枪棍棒的部队。>> 第二天,小西行长知道了明军为什么很少使用火器了。>> 他们不用枪,只用炮。>> 明军使用的火炮在当时称为佛郎机,最初由葡萄牙人传入,但到嘉靖年间时,明帝国已经能成功实现火炮的国产化。>> 在平壤城下,明军从西、南、北三面攻城。李如松一声令下,明军的大炮齐发,火箭齐飞,城楼上的日军死伤无数,南城很快被攻陷,而聚集日军主力的西门也被明军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大将军炮一炮轰开了城门。>> 死伤惨重的日军退守城内的险要位置,准备打巷战。此时的李如松显示出了一个军事主帅的老辣与沉稳。在攻城的时候,李如松只攻三面,而故意留下东城不攻,当小西行长退到城里准备打巷战时,李如松又出人意料派人对小西行长,说你们走吧,放你们一条生路。>> 小西行长带着残部从平壤逃走,李如松对被围之举围兵不攻,对逃兵却要追,灭敌数百后而归。>> 李如松收复平壤,明军歼灭日军的数量中日双方史料上有所不同。中方资料记载是歼敌一千六百四十七人,而根据《日本战史》上的记载,小西行长的一万八千人打得仅剩六千五百人。(考虑到明军歼敌数量以斩获的首级来计,后一数字是比较符合战争激烈程度的。)>> 之后,李如松率部收复开平,又在碧蹄以四千余十兵与两万余日军大战,丝毫不落下风。明军的强势介入让丰臣秀吉见识到了什么是现代化军事,他在国内引以为傲的战争资本在大明帝国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在“忽悠大王”沈惟敬的调停下,中、日双方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谈判。>>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李如松:>> 在朝鲜战场上,李如松终于完成他人生最重要使命,他再也不用仰视自己的父亲李成梁。在朝鲜战场上,李如松让一堆所谓的日本战国时代“名将”们黯然失色,赢得了一场伟大而意义深远的战争。>> 归国后的李如松因功加封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之后他继续为大明帝国镇守边塞。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鞑靼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直捣敌巢,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时年五十。>> 李成梁、李如松父子,是大明帝国中期最为璀璨的将星。>> 沈惟敬:>> 沈惟敬是这场战争中最为神秘和传奇的人物。在他的忽悠下,李如松获得五十天的时间,得以调集大军赶赴平壤。之后在他的活动下,中、日双方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和谈。中、日双方提出的条件差异相当大,但沈惟敬的忽悠功夫确实了得,让双方都相信对方同意了自己提出的条件,一直到万历皇帝的诏书送到丰臣秀吉手中时,真相大白,日本人才知道被忽悠了(同时被忽悠的还有万历皇帝)。>> 这三年对于中、朝方来说相当宝贵,因为被骗的丰臣秀吉于再度发兵后的第三年病逝,彻底宣告丰臣秀吉时代对朝作战的失败。>> 忽悠了中、日双方的统治者后,沈惟敬跑到朝鲜庆州躲了起来,但还是被万历皇帝抓回国,砍了脑袋。>> 忽悠大王沈惟敬,其实死得有点冤枉,对于中、朝两方来说其实他是有功的。>> 李舜臣:>> 朝鲜李氏王朝算是糟蹋了沈惟敬一片苦心换取的三年宝贵时间了。按常理李氏王朝应该趁这个机会,但李氏王朝什么都没做,而是忙里偷闲,又搞起了党争。而他们的英雄李舜臣则不幸成为了攻击目标,被撤职,由无能的元均代替为主帅。>> 当丰臣秀吉再度侵朝,李氏王朝的军队一样不经打,而元均在上任二十天后就将朝鲜水军的家底几乎全部败光。>> 李舜臣再度成为朝鲜水军的主帅,但是他手下已经没有多少兵马了。幸运的是明朝的水师开往朝鲜战场,而此时丰臣秀吉逝世的消息传到朝鲜战场,日军开始撤军。>> 李舜臣要让日本人知道,来砸场子是要付代价的。他与大明水师亲密合作,在露梁海全歼日本名将岛津义弘率领的第五军,歼敌万余,毁日军战船五百余艘。>> 在这场海战中,李舜臣为他的国家和民族用尽了自己最后一丝力量,葬身露梁海。与他一起牺牲的,还有大明海军的副总兵、年近七十的邓子龙老将军。>> 战争猜想:>> 这场决定了东亚中、日、朝近三百年政治走向和格局的战争,后来在明帝国的史书上却鲜有提及,而在日本和朝鲜的史料中关于这场战争的资料就多如牛毛了。从三方来看丰臣秀吉虽然祭出了所有的名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并间接导致了丰臣政权的倒台和德川时代的提前到来,而对李氏王朝来说也关系到了国家的生死存亡,但对于万历皇帝来说这只不过是发生在他统治期间三场比较大的战事之一。万历动用在西南偏远的贵州山沟沟里一个小土司杨应龙身上的兵力,都远比在朝鲜战场上的多。>> 三方不同的态度,其实折射出的是三个国家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