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除心理障碍
2024-07-20 19:19:19作者:饭克斯
心理障碍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
心理障碍其实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因为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某些不良感觉,例如性恐惧,疑病症,这些都属于心理障碍,它的存在对于我们身心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应该怎样克服心理障碍呢?
一方面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首先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其次要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对自己作全面正确的分析,多看看自己的长处,多想想成功的经历,并且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的”,“人家能干的,我也能干,也不比他们差”等等,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自卑心理会被逐步克服.
最后要想办法不断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试点,努力获取成功。如果第一次行动成功,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然后再照此办理,获取一次次的成功,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你的自卑心理就会被自信所取代。
另一方面如果经过专业机构诊断,是有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那就应该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室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以下几点希望能对你克服心理障碍有所帮助:
1.精神胜利法。在事业爱情,婚姻不尽人意时,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对待而伤感时,无端遇到人身攻击或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时,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郁郁寡欢时,用卡通人物精神调适一下失衡的心理。
2.难得糊涂法。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糊涂,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生活紧张事件。
3.随遇而安法。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件,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4.幽默人生法。当人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5.宣泄积郁法。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悲伤忧郁时和亲人朋友倾诉,或进行一项所喜爱的运动,也可以用一次旅行来改变心境。
6.音乐冥想法。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时,听听音乐做一次音乐冥想。
一个人由于缺乏成功的经验,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消极的自我暗示又抑制了自信心,加上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恶劣的生活境遇等等原因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这种心理常表现为抑郁、悲观、孤僻。如果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抑制人的能力发展。那么如何来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其次要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对自己作全面正确的分析,多看看自己的长处,多想想成功的经历,并且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的”,“人家能干的,我也能干是,也不比他们差”等等,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自卑心理会被逐步克服。
最后要想办法不断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试点,努力获取成功。如果第一次行动成功,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然后再照此办理,获取一次次的成功,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你的自卑心理就会被自信所取代。
当今社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群体人生观、教育观、家庭观等观念的转变,使小学生面临着更多更重的心理负荷,若不能及时的疏导与调节,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对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社会、家庭带来不良的后果。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根据对我市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调查和进行集体或个别心理辅导时,发现一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家庭的不良教育,帮助他们克服、矫治这些心理障碍,必须依赖于家庭教育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广大家长目前深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材料。因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家教策略》,就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论述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为家长提供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议,以期能提高小学生家庭的家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使青少年得以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中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和我区研究、总结出可供参考的成果还不很多,我们选辑、编写这本《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家教策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读物,尚缺乏经验,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在使用过程中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