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国最强大,魏国为什么不主动进攻蜀国
2024-07-20 17:49:10作者:饭克斯
最核心的因素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在曹操失去汉中之后,就已经失去了经略川蜀的战略主动权,此后曹魏政权费了很大心思,也没有破得了蜀汉以汉中为前进基地,川蜀为后方腹地的铁桶阵。
公元215年3月,曹操集团的西部军区司令员征西将军夏侯渊接连打败马超、韩遂军,剿灭陇右的割据势力之后,西北情势大好。曹操欲借此良机,底定西北、西南,于是率领10万大军从陈仓故道出发,攻打汉中张鲁。先是消灭了河池的氐王窦茂,随后到了阳平关。曹操用刘晔计谋,拿下了阳平关。当年11月,张鲁向曹操投降,曹操得到了汉中地区以及巴东、巴西、巴郡。
(曹老板自述功绩)
在拿下汉中后,范晔、司马懿都力劝曹操顺势南下,攻打还未在益州站稳根基的刘备,不然刘备日后必将成为心腹大患。结果曹操悠悠的说:“人啊,要学会知足,不能得陇望蜀一样贪婪”。于是在公元215年12月,让夏侯渊、张郃、郭淮留守汉中,他自己率军撤回了邺城。
曹操难道不知道刘备打下了益州,如今不取,久必为祸吗?可是曹操心里是有一本账的。一是川蜀地区多雄关,关隘真不好打。二是八百里秦川运粮真的很难。
曹操攻打阳平关,打了很久,一直没打下来,曹军士气蹉跎,几乎就要放弃了。可是在下达撤退命令的时候出了岔子,曹操的一支部队稀里糊涂地打进了阳平关,起到了神兵天降的效果,惊退了张鲁的守军,曹操这才有惊无险地拿下了阳平关。
虽然拿下汉中,但是当时是冬天,城中没有可供10万大军食用的粮草,而从关中筹措粮草以及运输粮草到汉中是需要时间的。当时古汉水因为地震中断,不能像韩信那样通过水路运粮,只能通过陆运走崎岖山路,运输的效率奇低。
没有充分的粮草供应,便不具备持续作战的基础,如果曹操以汉中为前进基地,以关中为腹地,继续南征,势必要与刚刚夺下川蜀的刘备集团打长久战。刘备听说曹操打下了汉中,惊得刘备也顾不上跟孙权开撕,“湘水划界”,暂时修好,带领5万人马火速从公安返回益州。
刘备已经可以把集中力放在汉中上了,当时益州有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魏延为将,法正、黄权为谋士,手上兵士不下5万,可谓兵多将广。如果蜀汉军队据关自守,曹操10万大军想打进来可以说太难了。
可是曹操占据了汉中,如果让其正常屯田发展,积累个几年,把汉中变成了曹魏的军事基地,那么曹操就又具备了与刘备一较长短的钱粮储积。刘备肯定不会给曹操集团这样的时间和机会的,因此在略作休整之后,刘备就在公元217年以倾国之力发起了争夺汉中之战。
这次刘备打的同样也很艰难,曹操为了支援夏侯渊,都已经亲自到长安压阵了。可是在西线战场一直战绩彪炳的夏侯渊竟然在战斗中被黄忠给劈死了。曹操立刻带着15万大军进入汉中,与刘备军队对峙,要为夏侯渊报仇。
两军对垒实力相当,可用于发挥的战术不多,拼的只是谁先犯错。这样耗下去曹操先是抗不住了,原因跟4年前一样,汉中这点地方的物产,根本不能支撑大军长期作战。曹军从关中平原千里运粮,无法满足军需。虽然刘备军队的后勤补给同样艰难,但是从川蜀运往汉中的道路,毕竟还是要比从关中到汉中的道路好走的多。
曹操最后下了那道著名的“鸡肋”军令,杀了名士杨修,随后觉得在汉中继续待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把汉中的民众都迁走了,留了一个汉中的白地给刘备。
可见以曹老板之优秀,精兵良将之多,而且是先手夺了汉中,却还是没有办法继续进攻川蜀,不得不退兵避战,曹魏后来的将军们,自然也就知道川蜀地区不好打了。
可是要说曹魏政权对川蜀一带没有想法,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在三国之中只有蜀汉是正儿八经地要跟曹魏争夺汉室正统的,孙权那个皇帝是自立的,算是过家家,不入当时主流士族的法眼,倒是蜀汉政权频频北伐,还自命正统。不把蜀汉给灭了,曹魏的正统就一直存疑。
(刘备成功夺取益州、汉中)
所以在刘备东征失败之后,曹丕曾经派人在汉中一带做了一系列试探性的进攻。但是刘备岂会不知道汉中的重要性?哪怕是举国东征,刘备都在汉中地区留下了名将魏延镇守,为了以防万一,还让熟识羌人的马超在陇右协防。不管刘备方向的军力损失多么惨重,他一直都没有调动驻守汉中的军队。所以曹魏的几次试探性进攻都被魏延给阻击了。
后来曹魏觉得蜀汉就那么点实力,境内还到处都是叛乱,折腾不出来什么花样,倒是东吴不显山漏水的,结果却越发实力强劲,不得不削之。所以在曹丕时代,曹魏政权所有的军事行动,都集中在东南地区,连岁兴兵,征讨东吴。曹丕还是有一些本事的,把孙权唬的只能到处防守。虽然颇为狼狈,到底也没有让曹丕占多少便宜。
曹魏政权重点防范东南,战略上是没错,可是却有意无意疏忽了对诸葛亮的关注。诸葛亮治国真是一把好手,在5年的时间里,他竟然硬生生凭借一州之力,再次训练出10万军队,已经超过刘备时期的顶峰状态了。在曹魏政权无暇西顾的时候,诸葛亮接连发动了两次北伐,虽然没有成功拿下凉州一带,可是也给曹魏政权吓的不轻。
(诸葛亮北伐,以汉中为基地)
曹休在石亭之战后又羞又恼,最后抑郁而终,曹真成了曹魏帝国的宗室大臣,军事顶梁柱。诸葛亮频繁袭扰西北边防,让这位暴躁的汉子难以忍受,他在公元230年7月给皇帝曹睿上了一道奏折,计划以攻为守。陈群说:“太祖昔到阳平攻张鲁,多收豆麦以益军粮,鲁未下而食犹乏。今既无所因且斜谷阻险,难以进退,转运必见钞截,多留兵守要,则损战士,不可不熟虑也”。
陈群的意思就是说,打仗费钱又费粮啊,要不然算了吧。
曹真不愿意啊,就说我从子午谷走,方便快捷,肯定不浪费物资。陈群也就没话说了,最后曹睿老板一锤定音,他也烦诸葛亮总是出其不意地偷鸡。所以曹真发兵西讨,曹睿还亲自送他出征。这一次进攻不但调集了曹魏在雍凉的郭淮部,曹真还亲率关中主力兵团,甚至还抽调了原防备东吴的荆州司马懿军。
司马懿溯汉水,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来势汹汹,恨不能一口吞了蜀汉。但是天不尽人意,诸葛亮闻讯立刻进驻汉中亲自指挥,并调李严从巴中带万兵支援汉中。恰逢夏季雨天连绵不断,栈道多被毁,在华歆和杨阜等人上书下,曹睿不得已令曹真退兵。
这是曹睿时期对蜀汉发动的大规模会战,结果却是徒劳一场。此后曹睿就不再支持主动进攻蜀汉了,只要在关中、陇右地区做好屯田工作,时间是站在曹魏一边的。等到积累到足够的钱粮,再来一决高下。
(曹睿时期也发动过伐蜀之战)
曹睿身体不好,公元239年就撒手人寰了。
由于继承人曹芳年纪太小,司马懿和曹爽获得了辅政大臣的职位。司马懿是文武双全,曹爽却没有什么像样的功绩,难以服众。于是曹爽在公元244年,不顾大臣反对,贸然率军攻蜀。到了这年4月,魏军被阻于兴势,供给困难,牛、马、骡、驴多死,兵疲意懈。时任蜀汉大司马、益州刺史的蒋琬率领的涪军及时赶至汉中增援,大将军费祎随后又自成都督军赶到。
魏参军杨伟认为形势不利,劝曹爽急退。司马懿亦急致书夏侯玄,指出有全军覆没之险。到了5月,费祎知魏军将退,率军绕道占据三岭,断其归路。曹爽遭截击督军争险苦战,死伤惨重,逃回关中。曹爽此一战不仅没有能够树立威信,反而损兵折将。自此正始年间,再也没有人再提主动伐蜀之事。
曹芳在公元254年被司马师废黜,改立曹髦为皇帝。通过废立皇帝,司马家已经掌控了朝政,还接连击败了几起心系曹魏的老臣的反叛,势力越发稳固下来。曹髦是一个热血青年,他看不惯司马昭道貌岸然的样子,愤慨地说了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公元260年,年轻气盛的皇帝很英勇地带着100多个亲兵侍卫去攻打大将军府,结果被司马昭杀死在大将军府上。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弑杀皇帝,天下悠悠众口,司马昭极力辩解,只显得苍白无力。司马昭想来想去,只有建立不世功勋,才能让这些趁机发难的政敌闭嘴。他分析了一下东南和西南的局势,最终蜀汉传来的将相失和的消息,让他下定了决心,攻打蜀汉。
原来姜维第十一次北伐中原,试图从上游威胁关中,但在侯和(今甘肃临潭县东南)被邓艾击败。兵败之后的姜维没有敢回成都,到陇右去屯田了。司马昭通过细作得知,原来蜀汉集团内部黄皓和诸葛瞻等人不满姜维专权,意图制裁,而姜维此举是拥兵在外,以做保全之计。而且此次汉中防御态势,与以往不同,姜维竟然撤去了沿途守卫,只坚守汉、乐二城,汉中盆地几乎成了不设防地带。
不管姜维是设计也好,使诈也罢,急于建立功勋的司马昭管不了那么多,他命令有“魏之子房”之称的钟会带领10多万人马分四路入汉中,又命令陇右一带防御姜维的邓艾,带领所部人马牵制姜维回援。在司马昭看来,只要姜维救援不及,轻取汉中是最起码的战果,足以建功立业了。
(有“魏之子房”之誉的钟会)
公元263年8月,钟会带领10余万大军分别从褒斜道、㑽骆道和子午道进逼汉中,同时为牵制汉中军的防守,司马昭又命魏兴(即今安康市)太守刘钦率军1万由魏兴西进以控制子午道和㑽骆道南端出口。为诱敌深入守汉中的蜀军按照之前的战略,放弃了外围据点的防守,大军集中向乐城,汉城和阳安关。由于蜀军的收缩,至9月间,魏军得以安全通过各处谷道顺利进入汉中平原,随后便对三座城池展开了围攻。
阳安关前称阳平关,位于汉中平原西端出口,在今天勉县以西,扼守金牛道东口,是沟通巴蜀与汉中的咽喉之地,有“益州祸福之门”的称谓。驻守阳安关的蜀军大约20000余,由将军傅佥与蒋舒主持防务,而二人宿有旧怨。
钟会在留下部分军队围攻汉乐二城同时亲率主力西进到阳安关展开攻击。阳安关在三城中最为险要难攻,傅佥是主张坚守待援的,蒋舒则坚持出关迎战,二将一番争执后,傅佥不得已让步,蒋舒在出城时便将阳安关献给了魏军。
城门一失便是激烈巷战,傅佥战死,阳安关瞬间失守。阳安关的易手使魏军在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钟会军不仅得到了关城内储藏大量粮草物资的补充,还控制了汉中与蜀国大后方的交通要道,汉乐二城也陷入了绝地,不管姜维是否前来支援,汉中都不可避免要失去了。
(姜维惊闻汉中已失)
被邓艾咬住的姜维主力军团在摆脱邓艾追兵之后,听闻了汉中战场的噩耗,不得已姜维只好带领军队继续南撤,到达剑阁守御。剑阁位于今天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东西有大小剑山遮护,山岭险绝,谷道难行,为川北重要门户,有诗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万般无奈之下,姜维会同廖化与张翼三军合一,大约7万人退守剑阁,展开防御。
钟会攻占了阳安关之后,也摆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姿态,出汉中,入金牛道,直奔巴蜀腹心而来。可是剑阁险峻,钟会尽管占据上风,主攻,也切实难下,且耗时日久,哪怕是汉中缴获的军粮也很快见底。如果战事这么一直胶着下去,钟会也会面临着曹爽一样的困局:粮尽而退。钟会在最困难的时候,确实给司马昭打过报告,建议整军撤退,司马昭有其他底牌,就命令钟会坚守待变。
被姜维成功甩掉的邓艾,这时,成了关键性力量。在公元263年10月,邓艾向司马昭建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筹划偷渡阴平)
在得到大将军司马昭的首肯后,亲率10000精锐前头开道,20000主力督粮于后,先沿白河河谷东行,随后翻越摩天岭,进入阴平古道,“行军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运粮将匮,频于危殆”。邓艾此时已是67岁高龄了,也同普通士卒一般披荆斩棘,攀山越崖。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行军,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邓艾军终于走出阴道古道,11月邓艾抵达蜀国的江由关。
邓艾军的奇袭对蜀国上下产生了巨大震动,后面的事情便很简单了,江由关守将马邈献关投降,经过简单补给,邓艾率军南下,途中击败诸葛瞻父子,刘后主献书投降,姜维走投无路无奈奉旨投降,蜀国灭亡。
从曹操时代一直到司马昭时代,魏国在长达半个世纪中,虽然没有像蜀汉诸葛亮、姜维那样频繁征讨川蜀,可是不多的几次动作,规模都很大,一旦成功都将是灭国之战。从曹操攻张鲁汉中之战,到曹丕试探性进攻,再到曹真伐蜀、曹爽伐蜀,一直到司马昭伐蜀,规模也是越来越大。蜀汉则在攻势作战中,消耗了太多的资源,到后期已经无法维持攻势作战,而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积极防御作战,结果被魏国找准机会,一击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