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解析
2024-07-19 12:37:20作者:饭克斯
苏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苏轼特爱竹所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更是脍炙人口、不胫而走的名句。苏轼爱竹画竹,赋竹,多因竹所具有的神韵,正是他个人精神气节的写照,作于元丰二年(1079年)湖州任上的《御史台榆槐竹柏》之《竹》诗,正是这种品质的形象表现。苏轼因看不惯一批把持朝政的“新进勇锐”的小人,在《湖州谢表》中发了几句牢骚,招来群小攻击,身陷“乌台诗案”,在囹圄中,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起始两句先写风中之竹的情态。起句不加修饰直叙其事,斩截有力,初秋时节,南风吹刮,此为缘起;再总写竹在风中的形象,用一“乱”字概括,竹无可奈何,任风摆布,颠来簸去,俯仰颤栗之态如在目前,恰似苏轼的处境“魂惊汤火命如鸡”。三、四句写声写形。竹枝摇曳发出或低沉或高亢的飒飒声,如乐音飞扬,中音中律;枝叶纷乱披洒,如万千刀枪相对,兵刃碰击。咏物之作贵在神韵,“须令在神情离即间”。此处写竹用两比喻,形神兼备,“实际如此,却写得新奇”。五、六句在百忙中插入议论。风声萧萧冷寂而无生气,天地间一片风折雪摧令人惊悸的氛围。而竹呢宁可折倒受尽摧残,也不接受任何污辱。这正是竹所特有的柔韧刚毅、气节凛然的品格。这两句妙在表面咏竹,实则抒写一己胸怀,在发大议论,“说自己身上,而不见其痕迹”。七、八句写风停竹止。南风终于停息了,翠竹又回复原本端正的模样。“猗猗”,美盛貌,如言“绿竹猗猗”。竹依然玉立亭亭,翡翠般的枝叶依然潇洒地四面披覆。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竹之安然自若,骨节清刚,正反映了苏轼豁达的品格。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仍然是沉重的。末四句诗作忽然转而言菊,似与诗题不符,却正流露出苏轼大失望后“寄淡泊”的心境。由竹的遭际引发对故乡的怀念,“篱菊”荒废的担心,表达归隐的思绪。此四句与咏竹似断实续,无非托物以抒怀,“古人之不拘如此”,“余音悠然”。
这是一首托物抒情诗,作为古体,写得质朴无华而意蕴丰满,前人评此诗谓“其清冷简逸如渊明,其精悍如昌黎,其用笔周致如放翁,而翁无此气格高绝处”,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