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是怎样来的

2024-07-19 11:58:59作者:饭克斯

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饮食文化,但是你知道吗?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吃月饼的由来是什么?

传闻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端。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殿内盛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展开至明朝则成为全民一起的饮食习俗。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一起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顾主”。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出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称谓的来历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月饼在我国有着十分悠长的前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开山祖师”。在汉代的时分,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月饼还可称为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华夏广大人民不胜忍受元朝控制阶级的严酷控制,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抵御力气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索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方案,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告诉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照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照应,起义军如燎原之火。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快乐得急速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隐秘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季节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种类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赠给的佳品。往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一些当地还形成了许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古往今来人们经常用“月圆、月缺”来描述“悲欢离合”,旅居异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予厚意。中秋节是个陈旧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着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峻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殿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划。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奇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逢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划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往后越来越考究。那会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进口货而叫做饼,是杨贵妃中秋吃月饼的时分看到月亮,心血来潮地说就把它叫做月饼吧,便凑趣一般把月饼的冠名权归于了杨贵妃。当然这只是民间的演绎。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较为相近了.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标志。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聚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发展到今天,种类更加的繁复,风味因地各异。其间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月饼寓意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生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香甜、安全,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全家分吃,所以逐步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月饼标志着团圆,阴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新年的第二大的传统节日。中秋之夜月色皎白,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标志,因而,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你中秋节吃月饼了吗?

展开全文

相关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