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适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误区
2024-07-19 10:11:01作者:饭克斯
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描述了父母与子女沟通的必要性,列举了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误区,并分别针对父母和初中生给出了建议即。:父母初中生沟通误区调适建议中学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
1、 12岁开始到1
7、 18岁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也有人称之为青年初期),是个体身体发展的鼎盛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同时初中生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经常会和父母发生冲突。近些年来媒体不断报道一些中学生发生令人担忧的事件,因不能容忍家长对自己考试成绩的责怪,17岁的高二男生杀死母亲,因考试作弊被发现,初二女生跳楼自杀,与此同时中学生离家出走,打架斗殴,抢劫吸毒时有发生。这些悲剧的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6.8%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固执多疑,对别人缺乏信任、孤僻自卑、缺乏与别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对他人的优点常心怀不满,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谦虚的优良品质;偏激任性,看问题片面,缺乏理解人与豁达大度的心理品行。面对学习、考试、分数、名次、升学、前途理想以及家庭学校的种种压力及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误区,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多渠道的,有学校、家庭、社会,但是我们必须抓住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家庭这个因素,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在这里我们就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误区及调适来讨论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伦理关系,以及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依赖关系,因此父母与青少年子女之间就产生了一种本能的依恋情感。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于青少年子女的爱会造成一种特殊的环境和心理气氛,使青少年子女们感到温暖和深受鼓舞,许多良好的个性品格和行为习惯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所以父母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第一、父母与初中生的沟通可以使父母及时了解到他们的需要,状态,并能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如父母可以通过倾听,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困难等,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第二、父母与初中生的沟通,能在家庭中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给他们安全感和归宿感。有效的沟通使初中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时时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爱。而父母也可以通过沟通了解初中生思想的细致变化,有利于亲子间情感的融洽。同时使初中生对家庭对父母有稳定的情感寄托,自但是然产生安全感和归宿感第三、有利于初中生掌握行为规范,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通过沟通与交流,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温和惩罚消极行为,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感,促进其心理上的成熟,以及社会化的发展,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第四、对初中生沟通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逆反心理,特别是家长应以朋友身份接近他们时,他们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同时可消除代沟的负面影响,有助于两代人的相互谅解,消除敌意,相互取长补短。在现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家庭的教育功能有逐渐弱化的趋势,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防止其功能的弱化,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大力提倡良好的亲子沟通。初中生生理、心理的急剧发展,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的独立自主的需要愿望。他们开始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他们要摆脱双亲、老师的束缚,尤其与父母的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有:首先情感上的脱离,进入中学后,初中生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因此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了;其次行为上的脱离,初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再次观点上的脱离,初中生对于任何事件都喜欢自己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与父母意见常常不一致;最后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了,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他们的心目中,这些人物又都是些近乎理想水平的形象,相形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另一方面,随着初中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却未曾觉察的某些缺点,这也会削弱父母的榜样作用。自从进入初中后,尽管初中生强烈地要求独立,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需要和父母进行感情沟通。当初中生的身心急剧变化时,作为父母如果能够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对待,他们在心底里反而会对父母产生亲近感,会把父母作为主要的心理倾诉对象。同时初中生也要学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马克思说过:“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感情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集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与父母之间沟通的许多误区,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第一、初中生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自从进入中学后,初中生产生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想法,可是他们往往担心这些想法与父母的观念发生冲突,就不肯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有的初中生甚至不和父母进行交流沟通,有的和父母谈心时,不是唯唯诺诺,就是言不由衷,常常弄得初中生自己都紧张兮兮,还给父母一种毫无主见的感觉,由此,父母做出的一些决定常常不符合你的心意。基于这种心理,初中生总是迁就父母的想法,并害怕自己的想法有不妥的地方,会遭到父母的批评或反对,于是,就很少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与父母之间的思想差异加大。第二、认为父母对自己和异性朋友交往过于敏感在小学期间,儿童们的交往一般不分性别,经常是男女儿童在一起游戏。进入初中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到初中阶段的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而且在一些男生于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并且认为对方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自己。这时父母往往会因男女生来往太密切而大加干涉,并且告诫你不要走进误区,甚至有的父母会对子女的行为加以监视或限制。于是初中生就认为父母小题大做,对此事太过敏感,总把你们的交往朝坏处想,常常因此和父母吵起来。第三、不允许父母批评自己初中生身体的迅速发育及性的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并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这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从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学习成绩下降,还没等父母开口说什么,你就扔出一句“别再唠叨了,我正烦着呢!”无节制的上网聊天或看电视,父母还没说几句,就摔门而出。总之父母说什么,初中生都很难听进去,总是不接受。第四、用不说话来对抗父母初中生越发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某些愿望及要求还常遭受父母的阻止和干涉,由此又造成他们与父母感情的疏远。对于父母的批评或话语,他们又是并不直接顶撞予以反抗,但却采取一种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采取臵若罔闻的态度,并具有相当长的固执性。例如初中生从同学那里借来了一本课外书,父母怕影响你的学习把书给没收了,于是,“我无话跟你们说”,也可能一句话不说,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接下来,就避免和父母说话,经常一回家就立刻躲进自己的房间,甚至吃饭也选择在别人吃完的时候。第五、和父母沟通,不讲究方法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半成熟、半幼稚性。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他们的社会经验十分欠缺。比如和父母说话就不太讲究方式方法,认为和父母之间没必要顾忌什么,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特别是当父母做错事的时候,对父母的态度就会十分生硬,甚至出言不逊的批评父母,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父母多次都被你的态度激怒了,结果会导致争吵,多次的争吵使父母与子女的隔阂不断加深。第六、认为父母应该无条件的包容你初中生虽然要求独立,力求摆脱父母对自己的呵护和约束,但是有时又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认为父母应该无条件的包容你的一切,即使你做错了事,父母都不应该把你怎么样,而是应该包容尼、庇护你,为你开脱。尤其是那些学习较好的,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几乎所有的荣誉都涌向了你,在学校里同学夸你,老师捧着你,在家里父母也经常在亲友面前夸你。于是这样的初中生就觉得父母就应该对他们百依百顺,并常常要求父母为他们干这干那,稍有不满意就大吵大闹。父母双亲与初中生子女关系紧张的现象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初中生的父母常常为孩子不再接受自己的教育而担心,初中生也往往为自己不能与父母双亲搞好关系而苦恼。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既亲密又复杂的关系,下面我就分别从初中生本身和父母两方面来探讨。第一、避免将父母视为敌人。事实上他们爱你,最关切你的幸福,纵使你不一定同意他们表现的方式,尽量以开放的心胸来倾听父母,并试着以他们的观点来审视事情,让父母分享你的感受,好让他们更能了解你。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他们,你会得到他们的英明指导,即使你的父母或许比较专横,你也不要用怕,多和他们交流,把你的高明想法告诉他们,说不定还会给他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他们对你另眼相看。第二、父母对你的要求,大部分都是正确的,你如果总是反其道而行,一定会影响你的健康成长,另外长期这样下去,极有可能影响到你正常的“是非”观念,导致你形成不良的性格。因此试着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平心静气的面对父母的要求,像你对朋友父母一般有礼、体贴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父母,不要故意违背他们的意愿。即使有时父母的有些要求是错误的,你也不要消极的反抗,你可以将错误之出来,对父母说清楚。这样做可以让父母知道你也有能力管理好自己,还可以沟通一下感情,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第三、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渴望与异性交往,虽说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导致早恋,不仅影响学习,还可能影响到你的前途。介于此父母敏感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根本不该大动肝火。你可以找一个宽松的时间,坐下来和父母谈谈心,坦诚地向父母表白心迹,告诉他们你和那几位异性朋友是真挚的友谊,你并没有早恋,这种友谊不会妨碍你的学习。可以每天回家后,主动地向父母汇报一下情况,让他们知道你都做了什么,你越是汇报的详细些,父母就越会感到放心。当然初中生要注意与异性朋友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真的会使友情向错误的方向转变。第四、小树不剪枝不长,孩子不受到教育怎么能成才?犯了错误,就应该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接受批评也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谁都会犯错误,犯一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没有人给你指出错误,使你改正错误。因此初中生不该对父母的批评表示厌烦,普天之下,任何父母都不会无缘无故的批评自己的孩子,既然事出有因,你就应该虚心接受。并且父母的批评,对初中生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你趋利避害,少走弯路;另外父母批评你的过程,也是你们两代人之间进行沟通的一个时机。第五、初中生经常会因为一件小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父母交流,这样做有违父母的初衷,并且也是十分不尊重父母的表现。对此初中生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并且要知道,用不说话的方式来对抗父母,对你的人格发展也极为不利,如果任其发展,你今天对抗父母,明天你就可能会对抗老师、对抗四周的人,以至于会仇视整个世界,有一天,当你的心理承会受不住重荷时,就可能会作出出格的举动。这时不要总认为父母不理解你,而拒绝和他们进行有益的沟通,相反,应该多和父母交流,让他们了解你,达成你在家中,和在学校的责任,好让他们更愿意允许你所想要的独立。第六、对于父母来说还未成年的孩子不留情面的指责和批评他们,是很难接受的事。因此批评父母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俗话说得好,良药敷上一层糖衣不就不苦口了吗?忠言委婉的说不就不逆耳了吗?在批评的时候,要充分肯定父母的长处,还要给她么留足面子,不要选择在公共场所或有亲朋好友在跟前的时候,最好能把握和了解父母的情绪状况,因为在他们情绪好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批评。另外初中生也要试着了解父母,父母也是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不安全感、需求和情绪,他们不是完人。如果你对父母态度生硬,要求苛刻,形成对立情绪,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刺伤父母,让家里“战火四起”。初中生与父母双亲的关系是由依赖阶段向独立阶段的发展、由依赖关系向平等关系的过渡,在此阶段,如果父母对待少年初中生还象对待儿童那样,那么就会产生与初中生的成熟需求相矛盾,这种矛盾是初中生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根源。如果父母不接受对初中生的平等态度,那么冲突就会变得越来越顽固。如果继续下去,那么初中生改变旧关系的过程会延续至整个少年期,冲突可能持续到父母改变对初中生的态度为止。如果父母考虑到初中少年子女的要求,主动改变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把他们不再看作是儿童,那么向新型平等关系的转变就会比较顺利。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与初中生子女关系协调的基础,孩子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开始。作为父母应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强迫少年子女改变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缩小父母与少年子女的心理距离。例如平静、专注地倾听并了解子女的观点,就算你不一定同意他们的行为,也要试着不要加以判断,并接纳子女的感受。第二、学会“平行交谈”是纽约市心理治疗医师罗恩.塔菲提出的,特点是父母与子女一边共同做事,一边交谈,重点放在谈话本身而非谈话内容,这种方式使人轻松自如。如父子一起打球、母女一起看电视时,可伴随交谈,通常效果较好。第三、父母应成为有效沟通的范例。父母双方对孩子来说应具备同等权威,当父母产生冲突时,孩子总是试图从父母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首先要通过沟通,明辨是非、增进感情,创设良好的沟通也将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要用自己的正确言行感染教育孩子。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了身教重于言教。在现实生活中常见一些家长抽着烟,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能抽烟;自己常参与赌博,却教育子女不能赌博。这种表现如何让子女能服,谈何有效的沟通呢?第四、与初中生平等、民主相处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根本保证。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态,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与初中生交往,就能缩短初中生与自己的距离,缓和、解除初中生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与民主实际是反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过分的父母尊严。他们要求父母与自己平等,如果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初中生就会报之以信赖和热情。例如鼓励孩子参加家庭的决策,并一起合力完成,尤其要避免对你看来愚蠢、天真的问题或谈话加以羞辱或嘲笑,应该使初中生感受到他们的价值和受父母尊重的程度。第五、父母要注意与子女交谈时的态度,当子女想讲话时,你要全神关注,不要看书报,电视或忙别的事;还要学会开放各种主题的谈话,作个可被询问的父母。父母还要试着经常并适当地对孩子表示意见,但也要认识到初中生可能会向父母的意见和作法挑战,以达成和父母有所区分的目的,这点对他们的自我认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时,父母要适当的鼓励孩子参与自己的选择,来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不要因为子女的意见与自己的不一致,就采取粗暴的态度,“一棍子打死”。第六、父母应该重视非言语的沟通的作用。非语言式的沟通一般不单独存在,而是和语言沟通一起发生作用。当两种沟通方式相伴随相一致时,会产生强烈的效果,使子女获得最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非语言的沟通更能表现出对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对子女的心理变化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父母要注意运用目光接触和面部表情以及身体运动、姿势、接触的作用。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常可从别人的眼中看到许多,如热情、真诚、悲伤、失望等。因此在沟通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眼神。面部表情能显示人的情绪状态,有时一个鼓励的微笑可以胜过大堆话语,一个严厉的神情会使人立即感到你的否定态度,面部表情一般是自发的,但也可调控,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要善于调节、控制和利用面部表情的作用。另外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要挑选适当的距离和身体接触,如牵手、拍肩、拍手等,这些动作有些可代替言语进行交流,有些可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使用这些方法可加深他们的印象,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是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