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毅》揭示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的不同中俄不同的方式
2024-07-19 02:18:17作者:饭克斯
导语:《尼布甲尼撒条约》第一次把两个著名的皇帝联系起来:康熙皇帝和彼得大帝。1689年签订条约时,他们都很年轻:康熙35岁,在位28年,而彼得大帝才17岁,刚刚掌权。14年后的1703年,这两位素未谋面的大帝,似乎得到了神灵的指引,同时开始做同样的事情:康熙大帝开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彼得大帝开始修建圣彼得堡。但康熙帝和彼得大帝的执政思想却大相径庭。康熙皇帝坚持闭关锁国,彼得大帝热衷于开放吸收西欧文明。一开始我们看不出这两种不同执政理念的区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帝国的命运却大相径庭。人们常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历史上的偶然性太多,最高统治者的思想分歧往往会改变历史的走向,甚至深刻影响当前的世界格局。40多年前,中国和苏联发生过武装冲突。作者当时还不到10岁,但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高度紧张,连农村学校都在挖地道。记得当时新闻纪录片里的一个画面:中国边防部队在雪地上写下“1689”,向苏联边防巡逻队宣布对金银岛的主权。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根据条约不仅宝岛,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肥沃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而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是中国的内河。第一次把两个著名的皇帝联系起来:康熙帝和彼得大帝。1689年签订条约时,他们都很年轻:康熙35岁,在位28年,而彼得大帝才17岁,刚刚掌权。14年后的1703年,这两位素未谋面的大帝,似乎得到了神灵的指引,同时开始做同样的事情:康熙大帝开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彼得大帝开始修建圣彼得堡。但康熙帝和彼得大帝的执政思想却大相径庭。康熙皇帝坚持闭关锁国,彼得大帝热衷于开放吸收西欧文明。一开始我们看不出这两种不同执政理念的区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帝国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彼得非同寻常的举动。如今每当人们提到彼得大帝,他们都会津津乐道地谈论他的一个非凡举动。1697年,25岁的彼得大帝亲自率领200多人的代表团到西欧学习先进的文化、科技和管理方法。他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以米哈伊洛夫的身份参观学校、博物馆、工厂和兵工厂,甚至参加了英国议会的一次会议。彼得大帝也曾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担任过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长。彼得大帝亲眼目睹了西欧。这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的国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当时的俄罗斯还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农奴制国家,经济文化落后,宗教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76%的居民是文盲。人们通常保持着极其愚昧落后的习俗,迷信和巫术盛行。俄罗斯与西欧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一定让彼得大帝感到震惊。回国后他毅然决定依靠自己的最高权力,抛弃俄罗斯傲慢保守的传统,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大胆果断地对俄罗斯政权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彼得大帝不仅长期坚持这一执政思想,而且深深影响了他的继任者。比如亚历山大二世有一次来到希巴莱街的看守所,下令把他锁在227号牢房,亚历山大二世在那个牢房里呆了一个多小时,仿佛想亲身体验被他囚禁的革命者的心情。炕1704年是康熙二年修建避暑山庄。此时大清帝国抵抗俄国侵略,取得雅克之战胜利,签订《尼布甲尼撒条约》。对内消灭了吴三桂等三藩势力,统一了台湾省,镇压了准噶尔汗和噶尔丹的叛乱。此时所谓“康乾盛世”已初具规模。清朝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康熙皇帝已经在世界之巅。这一年满足了野心的康熙帝继续修建避暑山庄,同时颁布了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圣旨,称采矿业不利于地方管理,今后不许任何人要求开采。此后清朝长期实行禁矿政策,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实际上康熙逆时代潮流而动,大规模禁止民众开矿,主要是担心民众大量聚集,容易引发事端,威胁他的统治。1717年,康熙皇帝再次颁布《尼布甲尼撒条约》,规定大陆船只不得在海盗洞南阳进行贸易。当时南阳被西方殖民势力控制,康熙担心江南反清势力得到西方殖民者的支持,危及自己的统治。康熙帝的“禁海”政策为历代皇帝所遵循。甘龙南巡时曾说:“浙江人的风俗习惯容易惹事,外商混杂。”因此他长期限制海外贸易,对外国人严加防范,防止他们支持汉人反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破坏了国内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使民众长期处于封闭愚昧的状态,最终导致中国失去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俄罗斯的崛起和对外扩张这一时期,俄罗斯一贯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向西方靠拢,经济文化取得长足进步,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当时的俄罗斯西部是强大的法国,南部是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内海是地中海。1695年和1696年,年轻的彼得大帝两次率队远征顿河下游的亚速尔群岛,迫使奥斯曼帝国于1700年签署《君士坦丁堡和约》,同意将亚速尔群岛转让给俄罗斯。此后两个多世纪,俄罗斯和土耳其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战略要地打了一系列战争。此后为了实现彼得大帝“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扩张战略,历任沙皇都试图控制中亚,并从1804年开始与伊朗进行了多年的激烈交战。后来俄罗斯和英国为了阿富汗打了很长时间的仗。但是在持续100多年的所谓“康乾盛世”中,清朝鲜有对外战争,而乾隆时期的南部则鲜有与缅甸、越南、尼泊尔的边境战争。其中在1762年至1769年的中缅战争中,清军损失惨重,没有赢得真正的战争。战后它只从缅甸得到名义上的服从。当时彼得大帝一只眼睛盯着发达的西欧和中东,另一只眼睛却看着不发达的远东。彼得大帝及其后继者不断向远东派遣学者、探险家和士兵,如白令、科兹列夫斯基、伊凡耶夫列夫、雅科夫尔钦等。其中以白令最为著名,白令海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很快这些遥远而贫瘠的广阔土地变成了俄罗斯的土地。也许这些土地来得太容易了。1867年,俄国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将覆盖50个台湾省的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那一年纽约法院大楼的造价达到1200万美元。如今阿拉斯加拥有美国最大的油田和世界上最大的渔场,其价值无法用美元来衡量。但是俄国从未在1860年从中国手中轻易夺取过海参崴。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堡垒,使这里一个半世纪以来从未受到外族的攻击。俄罗斯还将附近的彼得湾命名为大湾。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三年后彼得大帝驾崩。他们的继任者遵循他们既定的政策。当时欧洲正在孕育工业革命。随着英国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工场手工业在棉纺织、采矿、冶金、玻璃等行业迅速兴起。在重商主义的电力部长戈贝尔的推动下,法国也经历了大规模的采矿、冶炼和运输,甚至拥有超过一半的欧洲货币。随着生产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都充满了生产大机器的欲望。始于18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同时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对现代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决定性影响。彼得大帝雕塑天堂里的中国被侵略了。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和日益强大的北方邻国,清朝的统治者傲慢而冷漠。长期以来各行各业都处于一种“不知有无汉朝,不知有无魏晋”的状态。1793年,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与东方文明古国建立贸易关系,英国政府派麦卡特尼漂洋过海,历经9个月的航程,终于抵达中国,并为中国皇帝准备了天体、地球仪、钟表、气象学家、火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战舰模型等礼物。在对外交往中,清朝仍然以“上天入地”为荣,认为所有来到中国的人都要向中国皇帝纳贡,以示对中国的服从。所以清廷要求英国使者给皇帝做三跪九叩,但是被拒绝了。在来中国之前,马加尔仔细研究了利玛窦、曾昭德等人关于吴栋的传记,来到中国试图“照着地图走”。但是他所看到的与他想象中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的帝国相去甚远。马加尔后来在《海禁令》年写道:“事实上,自从鞑靼人征服150年以来,这个国家经历了惊人的倒退.甚至成了半野蛮人”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把清朝称为鞑靼人统治的“中华帝国”,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活人”。马克思恩格斯还把清朝的社会制度称为“腐朽的半文明制度”,把清朝的人民称为“半野蛮人”。多年以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与清廷无异。虽然鸦片战争后,英国特使麦到达南京,要求与太平天国高级官员就重要事务进行会谈,但太平天国以“天赐中国”的态度拒绝接见。同时曾国藩非常鄙视外国人,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人。清人也普遍鄙视洋人,称他们为“红毛人”、“蛮夷”。起初俄罗斯只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位于乌拉尔山脉以西的伏尔加河流域,早期并不与中国接壤。13世纪,蒙古人长期占领莫斯科。在《访清日记》签订之前,JAXA反击,中国大获全胜。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大清帝国就把这个邻国叫做北俄,沿用至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反攻的历史记忆,让清朝长期忽视来自北方的威胁。俄国超越清朝恐怕很难确定。但是到19世纪初,两个帝国之间的权衡变得明显。1812年,拿破仑认为沙俄威胁到了他在欧洲的霸权,于是全力以赴,以50万大军入侵沙俄,但惨败。恐怕没有引起大清帝国的重视,为什么俄国打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28年后,英国以仅有的几艘战船和数千名水兵迫使清朝投降,一举摧毁了清朝的神话。从此洋人入清就像进了自家后院一样。所谓大清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影子。事实上清朝从康熙帝后期就失去了进取精神,所以皇宫被长期封闭的保守主义和傲慢慢慢侵蚀。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从清朝攫取15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世界强国。俄罗斯并不满意。897年,俄国乘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之机,占领旅顺和大连。随后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展开激烈争夺。就像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唤醒了欧洲一样,西方先进的文化也是沙皇俄国崛起的重要推动力。自彼得大帝以来的100多年里,俄罗斯从一个文盲和迷信巫术盛行的国家,变成了与法国齐头并进的世界文学高峰。涌现出普希金、尼古拉果戈理、别林斯基、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一大批世界著名作家,以及柴可夫斯基、列宾、门捷列夫、巴甫洛夫等一大批世界级文化科技名人。如今人们可以在莫斯科国家图书馆前看到一个老人的雕像。看起来像托尔斯泰或者列宁,其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者,《尼布甲尼撒条约》。他被沙皇判处死刑,并在执行时获得赦免。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后人誉为“俄罗斯人中的俄罗斯人”,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代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文学是人们听到愤怒和良心呐喊的唯一地方。”虽然拿破仑的入侵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俄罗斯人民并没有抵抗法国文化的影响。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罪与罚》中,主角们经常用法语交谈,可见法语至少在贵族阶层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俄罗斯知识分子接受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影响了一部分人。1825年12月,俄国爆发了十二月党起义。一些贵族革命者接受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然后背叛了自己阶级的利益,用武力反对沙皇的专制和农奴制,遭到残酷镇压。同时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冒着流放、苦役、死刑的危险,与俄国反动势力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最终促使沙皇废除了农奴制。圣彼得堡彼得大帝之后的沙皇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倾向于保守和反动,但并没有把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杀光,而是留有余地。这些俄罗斯知识分子深深影响了几代俄罗斯人。但是满清臭名昭著的“文字狱”无情地窒息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智慧,从而断送了国家的发展机遇。后来清朝对强敌只有一种本能的反应:解决土地,赔偿。“土地,立国之本,何乐而不为!”这是《战争与和平》的一句名言。2000多年前,茅盾还知道,与土地相比,最心爱的千里马和最心爱的美女都不算什么。清朝不知道!面对这样的痛苦,直到1898年,清朝才决定放下帝国的架子,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全面改革,这比彼得大帝晚了200年。但是这场被称为戊戌变法的改革,仅仅进行了103天就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