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限制性的信念

2024-07-19 01:54:19作者:饭克斯

破除信念有多难呢,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无法破除。

有人的一夜之间突然就变了。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逻辑圈,通过去“感知”事情,然后得到一个“诠释”,再形成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就影响着他做“决定”。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每个人的私人逻辑是不一样的。

一个内向的人为什么不喜欢主动跟人打招呼呢,为什么跟不熟悉的人在一起会紧张呢?因为他的逻辑圈是这样的,他跟一个人打招呼,如果那个人对他很冷淡,他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别人不想理他。所以还是不要主动搭理别人,不要麻烦别人比较好。

而一个外向的人的逻辑圈又是怎么样的呢?如果他跟一个人打招呼,那个人没有很好的回应,他会觉得是别人自己今天心情不好,跟他没有关系。下次碰到别人他还是会主动打招呼。

那么到底别人真正是怎么想的,我们谁也不知道,这些都是我们的自动假设。

为什么这两种人有不同的逻辑圈呢?这个由我们的过往经验决定的。当然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原生家庭,我们的父母。如果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对我们是宽容的,接纳的,家里是自由的,能够接受我们不够好的,能被及时回应的,有充足的陪伴的,那么我们心里就会内化一个好的客体到潜意识里,长大后到社会就会自动设想别人都是善意的,都是喜欢我的。所以会主动出击。反之如果父母对我们是,冷漠的,打击的,总觉得自己工作最重要,不陪伴的,心情不好就打骂孩子的。那么我们的心理就会内化一个坏的客体到潜意识里,会觉得我是不够好的,大家都是不喜欢我的。这样就会比较被动。

当我们发现并看到这点,那么破除这个限制性的信念,这个无理由的自动设想就会简单很多。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也别把自己看得太低,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设想。别人怎么想的得真正问了别人才知道。所以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光想没有用,哈哈。

当然这个也给我一个很好的启示,好好给孩子建立一个温暖的原生家庭,作为父母这个权威的角色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话,一个评价就是孩子一辈子的信念。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父母说我跟妹妹比太“厉害了,真有本事”了,但是我听他们说的口气是不喜欢我这样的意思,感觉是在嘲笑我。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就形成了一个信念,我太有本事是没人喜欢的,别人都喜欢单纯的。我就努力隐藏了自己的“厉害,有本事”。慢慢的让自己变成了,他们喜欢的单纯,简单。就慢慢变成了温室里的小花,没有去掌握很多本该这个年龄段给掌握的技能。

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内因,那么破除这些限制性的信念就没有那么难。

展开全文

相关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