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人们只知道安禄山,不知道史思明

2024-07-19 01:43:40作者:饭克斯

说起安史之乱的名字,是由两个人的名字命名而成的,其一是安禄山,另一个是史思明。此二人不仅仅是盟友,还亲如兄弟,从小一块长大,形影不离。可提到安史之乱,人们总是会想到安禄山,很多人不知道另一个叛将是史思明,这是为什么呢?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骑兵叛乱,亲率15万唐军以及各藩镇部族南下。叛军势如破竹,在短短一个月后就攻陷了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帝,自称大燕皇D。

而后安禄山向潼关冲击,潼关有唐将哥舒翰据守,其后方又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连连克服,使得安禄山孤立无援、即将成为瓮中之鳖。可惜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隆基却求胜心切、一意孤行,要求唐军主动出击挫败叛军,哥舒翰痛哭流涕出关迎敌,结果18万唐军几乎全成了炮灰,只有8千多人逃回了潼关。

经此一战守军力量大不如前,很快潼关失守,哥舒翰也被手下的叛党俘获,送给了洛阳城的安禄山。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兵临长安城,李隆基只带着几个重要亲信和少量禁军抛弃了长安。很快曾经繁华雍容的长安城成了人间炼狱,安禄山的叛军残暴凶狠,城内生灵涂炭。

史思明存在的意义不亚于安禄山,安禄山能够坐稳皇位,正是史思明在后方的浴血混战。史思明被安禄山委任为河北地区的将领,负责保卫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同时通过武力扩大地盘。但史思明却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制衡下举步维艰,吃了很多次败仗。

直到长安沦陷,郭子仪等人不得不撤军河北、为收复两京做准备,这才给了史思明的喘息机会。虽然安禄山在长安称帝,但安禄山眼界狭窄,不懂得治国安民,还把所有俘获的财宝一并送往老巢范阳,完全没有用皇D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至使史思明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

因此当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后,史思明手握重兵和财富,对于幼主完全不放在眼里,也就难怪他生出异心了。安庆绪很快就被唐军赶出了长安,他向史思明求助,却成了史思明的刀下魂。

不过猖獗的史思明也没能逃脱被背叛的宿命,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被亲生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人微言轻,史思明的旧部都不听命于他。宝应二年(763年)春天,部将田承嗣献上了史朝义母亲及妻子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自缢而亡,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回顾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史思明之所以不被熟知,原因有三。

安禄山很会逢迎上意,就连杨贵妃也和安禄山传出了绯闻,这不是一般人臣能够有的待遇。正因为如此显赫,却带头造反,如此反差不得不让人印象深刻。

而且安禄山的官爵比史思明高,史思明能够被玄宗认识,也多亏了安禄山的美言。安史叛军的重要将领都是安禄山一手提拔起来的,包括史思明。

安禄山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叛贼,这样的身份也足够人们记住他了。而史思明虽然也称大燕皇D,但他算是窃取了安禄山的果实,捡了一个便宜。

虽然史思明活得比安禄山长久、又搞出投降唐朝又复叛的小动作,但不得不承认安禄山才是安史之乱的总策划。史思明在叛乱中充当后勤保障,是安禄山的先锋大军率先攻克了洛阳和长安。从这三点看史思明的“贡献”确实不如安禄山,也就难怪不被人们熟知了。

安史之乱总被人津津乐道,是因为它在盛世下爆发了多种冲突,十分值得人深思。如果想仔细品味,不如读一读这本《安史之乱》。

本书从故事情节循序渐进,剖析人物心理、拨开历史迷雾,想要读懂唐朝的盛衰,读这一本就够了,喜欢唐朝历史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展开全文

热门推荐

相关攻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