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知古的文言文阅读
2024-07-18 22:41:46作者:饭克斯
1.《黄门监魏知古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
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
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
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
”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
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
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
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东都选事知:主持,主管B.以为知古必德臣德:恩惠,恩德C.而薄知古负崇薄:轻视,看不起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微:地位卑微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而君幸于赵王B.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相如因持璧却立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尔车来,以我贿迁。D.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④此必姚崇之谋也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A.③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①②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
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
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小题1】B(动词,感恩。)
【小题1】C(C、介词,把、将;A、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介词,表被动。B、介词,通过;介词,凭借,依靠。
D、语气词,表感叹语气;介词,用法相当于“于”,比。)【小题1】C(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小题1】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每处0。5分)【小题1】(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2)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3)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3.《晋书·华轶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华轶传》原文】华轶,字彦夏,平原人,魏太尉歆之曾孙也。
祖表太中大夫。父澹河南尹。
轶少有才气闻于当世,泛爱博纳,众论美之。初为博士累迁散骑常侍。
东海王越牧兖州,引为留府长史。永嘉中历振威将军、江州刺史。
虽逢丧乱每崇典礼,置儒林祭酒以弘道训,乃下教曰:“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议,莫能攸正,常以慨然,宜特立此官,以弘其事。军谘祭酒杜夷,栖情玄远,确然绝俗,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其以为儒林祭酒。”
俄被越檄使助讨诸贼,轶遣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以为声援。轶在州其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江表之欢心,流亡之士赴之如归。
时天子孤危四方瓦解,轶有匡天下之志,每遣贡献入洛,不失臣节。谓使者曰:“若洛都道断,可输之琅邪王,以明吾之为司马氏也。”
轶自以受洛京所遣,而为寿春所督,时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郡县多谏之,轶不纳,曰:“吾欲见诏书耳。”时帝遣扬烈将军周访率众屯彭泽以备轶,访过姑孰,著作郎干宝见而问之,访曰:“大府受分,令屯彭泽,彭泽,江州西门也。
华彦夏有忧天下之诚,而不欲碌碌受人控御,顷来纷纭,粗有嫌隙。今又无故以兵守其门,将成其衅。
吾当屯寻阳故县,既在江西,可以捍御北方,又无嫌于相逼也。”寻洛都不守,司空荀籓移檄,而以帝为盟主。
既而帝承制改易长吏,轶又不从命,于是遣左将军王敦都督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讨之。轶遣别驾陈雄屯彭泽以距敦,自为舟军以为外援。
武昌太守冯逸次于湓口,访击逸,破之。前江州刺史卫展不为轶所礼,心常怏怏。
至是与豫章太守周广为内应,潜军袭轶,轶众溃,奔于安城,追斩之,及其五子,传首建邺。初,广陵高悝寓居江州,轶避为西曹掾,寻而轶败,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
既而遇赦悝携之出首,帝嘉而宥之。(《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三十一•苟晞、华轶、胡毋辅之、庾珉、王裒传》)【参考译文】华轶,字彦夏,是平原(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魏太尉华歆的曾孙。
他的祖父华表,官至太中大夫。他的父亲华澹,官至河南尹。
华轶年轻时就很有才气,闻名于当世,博爱而交际广泛,当时人都称颂他。华轶初任博士,不断升迁任散骑常侍。
东海王司马越做兖州刺史,提拔华轶为留府长史。永嘉年间(307-313)历任振威将军、江州刺史。
虽然时逢“八王之乱”,但华轶仍然重视传统的礼仪典章制度,他设置儒林祭酒来弘扬儒学道统,传达教谕说:“今大道颓丧,礼法没有传承,朝廷也未予讨论,不能纠正,我常常因此感叹,觉得应当特别设立此官职,来弘扬此事。军谘祭酒杜夷,寄情玄妙幽远,坚定脱俗,才学精深博大,才能优秀,可以担任儒林祭酒。”
不久被东海王司马越檄令辅佐讨伐各路叛贼,华轶派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三千兵马屯军夏口,作为声援。华轶在江州很有声望和恩泽,豪族儒士都用朋友的态度与他结交,深受江南百姓的爱戴,因乱而流亡江南的人都乐意归附他。
当时天子孤立危急,民变四起,但华轶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派人到洛阳上贡时,严格按照臣子的礼仪要求自己。华轶对(他派去的)使者说:“若通往洛都的路阻断了,可以进献给琅邪王司马睿,来表明我是司马氏的臣子。”
华轶自认为受洛阳朝廷(晋怀帝)所任命,又为寿春所统领,而当时洛阳朝廷(晋怀帝)尚在(洛阳),不肯接受司马睿的指令,属下郡县的官吏大都劝谏华轶但都未获接纳。华轶说:“吾想见到皇帝的诏书罢了。”
司马睿于是派扬烈将军周访率兵驻屯在彭泽(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东)防备华轶,周访经姑孰,著作郎干宝见到了问他,周访说:“我受上级官府的指令,让我驻屯彭泽,彭泽是江州的西门。华彦夏有忧虑天下之至诚之心,不想庸庸碌碌像别人一样受人控制,近来政事纷乱,(我这次来这里)略有嫌疑。
现在又无故率兵把守江州的门户,(我怕)会出事。我会驻屯浔阳故城,(这样)既在江西,又可以抵御北方,还没有逼迫(华轶)的嫌疑。”
不久洛都失守,司空荀藩发布告示,承认司马睿为盟主。司马睿于是承制改换重要官员,但华轶不服从。
司马睿于是派左将军王敦率领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人讨伐华轶,华轶派别驾陈雄驻屯彭泽抵抗,自己则待领水军作为外援。武昌太守冯逸驻扎在湓口(今江西省九江市东)。
周访击败了冯逸,前江州刺史卫展未得到华轶的礼遇,心中早有不满,至此时,就与豫章太守周广作为司马睿的内应,暗中派军袭击华轶。华轶兵败逃到安城(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卫展追击他并斩杀华轶和他五个儿子,将他们的首级运到了建邺。
起初广陵人高悝寄居在江州,华轶征召他为西曹属吏,不久华轶败死,高悝藏匿了华轶(另外)两个子及妻子,辗转各地若干年。后来遇到大赦,高悝就带着他们自首了,皇帝很赞赏他并宽恕了他。
【注释】1、泛爱:也作“泛爱”“泛爱”。博爱。
《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庄子·天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泛爱蒸庶,布德施惠。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答案】【小题1】B【小题1】A【小题1】C【小题1】(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2)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3)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答案解析】【小题1】动词,感恩。【小题1】①姚崇轻视不信任知古②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意图,机变的表现⑥姚崇自我得意的话,①②⑥不是表现高超的行政能力【小题1】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采分点为:(1)愚、德、容各一分。
(2)遣、状、日(3)以、委、雅俗、句意各一分。参考译文: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
没多久魏知古被授予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姚崇却另派吏部尚书宋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
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玄宗皇帝。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摸到了玄宗的心思,便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讯问他们而已。
”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姚崇回答说:“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他的职务。姚崇坚决地请求玄宗不要这样做,他说:“此事乃是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们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朝的声誉。
”唐玄宗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辛亥(二十五日),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那些宰相相比?”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
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
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向玄宗请假,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源乾曜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总是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
如果有时的回答不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就说:“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源乾曜也常常向玄宗道歉,承认确实是如此。朝中一有大事,玄宗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的意见。
癸卯(疑误),源乾曜请求将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入馆照料他的病,玄宗答应了这个要求。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有官署的文书,不是病人应当居住的地方,因此坚决推辞。
唐玄宗对他说:“设置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朕恨不得让您住到宫里,您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
5.送吴筱军门序原文翻译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国之所以无疆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掌权者喜好弄虚作假国之所以无疆,外物之所以日至,其不以此欤?国家之所以没有固定的疆界,外来的欺侮之所以一天天加剧,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全文的翻译:光绪六年,国家因为索取伊犁地区主权的事务,两次派遣使臣前往俄罗斯。
双方商议尚未定下结果,因此征集调遣强劲的军队,任命有经验的老将作为统领。但是山东登州、莱州、青州等郡县,都是三面临海,其中烟台更是外国船只往来的重要港口。
朝廷下诏命令山东巡抚周公监督办理山东的军事事务,浙江提督吴公(即题目中的吴筱轩)则作为他的副手。吴公在当时正留守江南,快要出发的时候,对我说:“我实在是愚钝得很,不能胜任这个职务。
再加上刚到那里,周围的人和环境都还不习惯,我实在是很担心。我常常终日思索,要极力而为,至于成功与否,就听天由命吧。
我以真诚的态度立身,以谦恭的态度待人,劳苦的事情抢在前面,邀功请赏的事情落在后面,像这样做的话能够免于失败的厄运吗?”我说:“您的品德实在是伟大啊!《易经》[中孚]、[谦]、[明夷]等卦的系辞上都说有利于渡过大河,以诚实的心做事的人,事情无论大小一定会成功,能谦恭待人礼贤下士的人,众人一定会依附他,大家的力量一定会聚集起来。您的确是遵循这句话并诚实地履行它,把它奉为准则,从始至终,岂止是山东一地的事务,即使用它来治理天下也是可以的。
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掌权者喜好弄虚作假、士大夫们喜好拿智能名利权位互相夸耀更大的了。自从国际事务兴起以来,从内地的京师,到外围的沿海地区,人们纷纷攘攘,翻译外国的语言文字,制造火器、轮船、建筑炮台堡垒,已经有十几年了,耗费了数千万的国库藏银,一旦发生战事,检查这些工程的成效,却如同捕风捉影一样不切实际。
不诚实的弊病,已经严重到了这种地步。海外各国缔结盟约,开展贸易,船只交错于江河湖海,中外之间的交际纷繁复杂。
朝廷一向采取宽容仁厚的政策,以昭示天朝胸襟的广大,即使是首辅大臣,也要含羞忍辱,以委屈自己为要务。但是到了公卿大臣之间,上级与下属的交际,一句话、一杯酒的过失都要耿耿于怀,互相怨恨嫉妒,没有人肯将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上,率先赔礼道歉。
考虑到国事则以武力强大为贤能,在大街上挨打,回到自己家里暗暗咒骂,忽略大耻辱,念念不忘小愤恨,为什么不宽宏大量一些呢?国家之所以没有固定的疆界,外来的欺侮之所以一天天加剧,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今天您所声称的为人准则,正好与这些相反,与世人不同。中丞周公也是我素日所了解的。
他为人处事的诚恳与谦恭,也和您相同。您二位同心同德,齐心管理山东这块土地,我翘首期待您成功的那一天。
您上路吧!您这一去,必然会在登州驻扎。我听说登州城有一座蓬莱阁,是古时海上的雄奇壮伟的名胜。
到您和周公大功告成的那一天,海疆宁静,人民安康,我即使老了,也会想着赶来同二位在蓬莱阁上一聚,谈起今天的谈话,验证其确实可信,遥望东海,凭栏共饮。即使是您二位,也要肯定我的话有一定智慧了吧?那时的快乐难道还有极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