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佛学思想
2024-07-18 21:44:44作者:饭克斯
说到金庸作品中的佛学思想,实在是不胜枚举,而其中又以天龙八部为盛。“天龙八部”本身就是一个佛教用语,金庸在作品前言中也提到“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
陈世骧先生曾经概括过,他说《天龙》中“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确实细想起来的确如此。段誉少年多情,可所遇少女竟然都是妹妹,不想要的爱情追逐着他,而钟情之人却对他不理不睬;虚竹自幼立志做个好和尚,却被逼不断犯戒,终被逐出少林,自幼失怙,终于见到爹娘却转眼间又见爹娘身死;乔峰一直竭力抗辽,却未料自己竟是契丹人,难得寻得心爱之人,却亲手将她杀死。最佳体现其实要数反派慕容复了,空负大志,却一事无成,机关算尽却换来一场空,终落得精神失常的下场。书中人物正像书名“天龙八部”所揭示的那样,各有各的痛苦,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致使他们难以解脱的,就是他们的执念与欲望。他们执着于人类的贪、嗔、痴,紧守欲望不放,深受凡世之苦。这里深刻反映着佛学的思想。
佛说:苦由爱欲生。纵观书中人物莫不是为爱欲而苦。先看段誉书中写到“段誉受无量剑和神农帮欺凌、为南海鳄神逼迫、被延庆太子囚禁、给鸠摩智俘虏、在曼陀山庆当花匠种花,所经历的种种苦楚折辱着实不小,但从未有如此刻这般的怨愤气恼。”“他内心隐隐约约的觉得,只因为他深慕王语嫣,而这位姑娘心中,却全没他段誉的半点影子”,从此之后,这位娇生惯养的大理国皇帝、皇后的心肝宝贝就好象尾巴一样,天天跟随在王姑娘的身后,盼望着能多看王姑娘一眼也好。面对着王姑娘对慕容复的绵绵情意,和对自己的无视,他一时觉得意趣索然凄凉哀怨,一时又想着如若能为王姑娘死了从而能在王姑娘心中留下段誉这个名字也是好的。一路上受尽相思之苦,最后险些为之送命,却一直舍不得离去。反观他对钟灵和木婉清两位姑娘,真可以说得上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虽说不上毫不挂怀,但痛苦却是没有的,这可以从他得知钟灵和木婉清是他妹妹之后的反映中看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完全是因为他对王语嫣爱情的执念。欲望产生痛苦,无欲则无痛。再看大反派慕容复这个典型。也许他曾经是个开朗快乐的少年,但长期的教育使他秉承了家族志向――光复大燕。他机关算尽不惜出卖爱情、友情,他不顾尊严廉耻,只为复国。书中所说最好“他一生营营役役,不断为兴复燕国而奔走,可说从未有过什么快乐之时。别人瞧他年少英俊,武功高强,名满天下,江湖上对之无不敬畏,自必志得意满,但他内心,实在是从来没感到真正快乐过。”以至西夏皇宫之中被问到他何时最快乐时竟张口结舌了。复国的欲念在他心中根植太深,以至他幻想破灭后竟精神失常了,或者说他又坠入了另一个幻想世界,终是难以解脱。回想慕容复初次出场聋哑谷破珍珑时,金庸就曾借慕容复自己之口交代过他的结局“我慕容氏天命已尽,一切枉费心机。我一生尽心竭力,终究化作一场春梦!时也命也,夫复何言?”。可以想见以慕容复之智,他慕容氏一直所做之事只是春秋大梦,他岂有不知?只是他只有在神志昏迷之时才会将他深藏于心底的恐惧痛苦脱口而出。慕容复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心底有着怀疑与担忧,但仍像飞蛾扑火一样投身其中,因为在他身后催促他的是比什么都巨大的复国的欲望。
《天龙》之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欲望,因此也各有各的痛苦,篇幅所限,也就不一一罗列了。他们的痛苦可归结于他们自身的追求,而他们人生之际遇,又隐隐透出因果报应的理念。《天龙》确是一部浸透了佛家思想的小说。最后以一首港版“天龙”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作为结束:
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凭这两眼与百臂或千手不能防
天阔阔雪漫漫共谁同航这沙滚滚水皱皱笑着浪荡
贪欢一刻偏教那女儿情长埋葬
笑你我枉花光心计爱竞逐镜花那美丽
怕幸运会转眼远逝为贪嗔喜恶怒着迷
责你我太贪功恋势怪大地众生太美丽
悔旧日太执信约誓为悲欢哀怨妒着迷
啊舍不得璀灿俗世啊躲不开痴恋的欣慰
啊找不到色相代替啊参一生参不透这条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