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节日众多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024-07-18 21:26:51作者:饭克斯

  上元节在唐代是一个大众狂欢的节日。上元节时唐中宗曾与皇后微行出宫观灯,并让数千宫女随行,不料这些宫女狂欢之后,许多人不再回宫私下逃逸。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历史到了唐代,各种节日较之前代明显增多,并对今其后的节日风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归纳起来唐代节日大致可分为三类:岁时节日、纪念节日、宗教性节日。  岁时节日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为农事安排提供了重要依据。人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渐结合四季轮转特点,且超越农事具体实际提炼出重要的节日,如元日、中和、社日、上巳、中秋、重阳、除夕等。这些节日至今有些消失了,但主体尚存。  元日(又称元旦、元正、岁日)  元日即每年的正月一日。元日这天家家宅院要立竿悬幡,孩子们都要穿上色彩艳丽的新衣,人们设宴团圆,相互贺寿。饮酒时特别注意年龄,年少者先饮,年老者后饮,有些地方还要向家长敬椒酒、五辛盘来拜寿。在晓夜子初之时,要将家中用坏的扫帚在院落中烧毁,并将苇炭用线连起来,排挂在芝麻杆上插在门上,有祛疾之意。  至于朝廷,元日这日照例举办早朝大典以庆贺新年。据《南部新书》记载,“每岁正旦,晓漏已前,宰相、三司使、大金吾,皆以桦烛百炬拥马,方布象城,谓之火城。仍杂以衣绣鸣珂,焜耀街陌……即中书门下率文武百僚诣东上阁门,横行拜表称庆。”  三令节  中和节与上巳、重阳合称三令节。中和节在二月一日,是一个强调农业生产且寻胜游宴的节日,《太平广记》记载:“村闾祭勾芒神祈谷;百僚进农书以示务本;中外皆赐钱,寻胜宴会。”  上巳节设在三月初三,是汉族先民常在三月的第一巳日前往水边洗濯祓除演变而来,东晋的谢安、王羲之等人上巳日在兰亭聚会,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很是雅致了一场。到了唐代上巳节成为唐人水边狂欢的盛会。《剧谈录》记载:“上巳即赐宴臣僚,京兆府大陈筵席,长安、万年两县以雄盛相较,锦绣真玩,无所不施。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  重阳节在九月初九,登高、赏菊和折插茱萸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三令节发展到今日仅余重阳节,且敬老的寓意也是唐代之后加入的,其中消失的上巳节最为可惜,《论语》中早有记载,孔夫子当时酷爱游春的。  中秋节  中秋节在八月十五,赏月为其主旨。朗朗明月象征家人的团圆,而清冷的月辉,又使善诗的唐人愁思百结,不免赋诗一回。据统计《全唐诗》中仅中秋赏月诗有90多首。  唐代尚无月饼,但在赏月时要铺设时蔬瓜果食用,有一种名为“中秋玩月羹”的美食是专为赏月时享用的。  除夕  除夕是全年的最后一天,“驱傩”是除夕的最主要活动。  “驱傩”就是逐除疫鬼,人们要戴着狰狞的假面具,扮成各种鬼神的形状,在傩翁和傩母的率领下,围着燎火歌舞喧腾,跳笑欢叫。这种傩舞在长安及各州县都要举行,是最具群众性的活动,皇帝也要与民同乐,除夕之夜皇宫设有火山,且投入甲煎香料,能香飘数里,乐官引领千余人入宫驱傩,这些舞者可以偷窥到皇帝、后妃、公主的模样。  除夕之夜,盛行燃放爆竹的风俗,家宅中贴“春书”、桃符,由此庭火照映,香飘数里,爆竹声此起彼伏,与现今除夕大致相似。  纪念节日  诞节  诞节就是庆祝皇帝生日的节日。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漆二9年),宰相张说上表,请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于是,在皇帝生日设立诞节,并在全国范围举行庆祝活动,就成为唐代的一项惯例。  每至诞节,全国都要放假,从京城到各州县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庆贺活动。皇帝更是要举办大型宴会,群臣要向皇帝献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君臣还要当场唱和诗篇。后来佛教信仰渗入诞节风俗中,一些皇帝在宫内置道场,大臣近侍作礼围绕,并设斋奏乐。  人日  人日即每年的正月初七。人日风俗在魏晋时已出现,大约与人们在新年初占验丰俭有关。“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马,六日为牛,七日为人,如从旦至暮,日色晴朗,夜见星辰,民安国宁,君臣和会。”  人日的民俗活动主要是剪彩和登高,人们或是剪彩为人,或是镂金箔为人,称为人胜;是时柳条渐新,人们或登山或坐亭,以登高赏春。  寒食和清明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先秦时的介子推,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一0陆天左右,寒食后的一两天就到了清明节,因为间距甚近,唐人将两个节日合在一起过,并给假四日。  介子推是被晋文公烧死在绵山之中的,所以寒食节要禁火。到了清明节或由朝廷赐新火,或在自己家中钻木取新火以炊煮,清明取新火有除旧布新之含义。  寒食与清明是唐代民俗最丰富的节日,从饮食上而言,有饧粥、干粥、枣糕、寒具冷食,还有好吃又好玩的镂鸡子,人们将镂刻过的煮蛋拿出来相互比武炫耀,于是又有了寒食节独特的民俗,名曰“斗鸡子”;节日期间,人们还要出城给先人扫墓,也顺便游春了。人们在野地里饮宴歌舞,妇女们则聚在一起打秋千,或者玩古代足球“蹴鞠”,男人们的活动则是打马球和斗鸡。  端午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的来源和基本内容今日大多熟悉,在唐代也是一个重要的且忌讳最繁复的节日,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习俗外,唐人在节日这天很重视龙舟竞渡和系续命缕。  端午节竞渡多集中在江淮地区,如扬州、杭州、岳州等地年年举行。竞渡之时官家及豪门在岸边自搭看棚,以观伎乐,百姓则驻足两岸,人如潮涌。竞渡例由当地刺史主持,他一声令下,就听三声鼓响,竞渡开始。一时间就见两岸红旗飘摇,鼓鸣人呼,彩舟画楫奔如飞车,场面非常热闹。  端午节要将五色彩丝系在臂上,或悬在门上,以辟兵止恶,这种彩丝叫做长命缕,或称续命缕、朱索或百索。每至节前有司要准备好彩丝,以供皇帝在节日这天向大臣赐百索,至于民间,也有端午馈赠长命缕的风俗。  乞巧节  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到了这天,灵鹊飞来衔成鹊桥,使牛郎织女相会,是为七夕节,因为民俗活动主要是妇女乞巧,又称乞巧节。  是日夜里,妇人们在月下持七孔金细针来穿针乞巧,唐代妇人则在庭中陈瓜花酒馔,然后求恩于牵牛、织女星,再各捉蜘蛛闭于盒中,天明时打开盒子验看蛛中国稀密,若蛛中国密则喻示主人得巧。  宗教性节日  上元节  上元节是道家三元节(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之一,李唐奉道家鼻祖老子为先祖,所以对道家节日非常重视。每至上元节全国禁断屠宰,并设斋燃灯。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元节的宗教意味渐渐淡漠,演变成为一个大众狂欢的节日。是日夜里京城开放了夜禁,街上流光溢彩,灯树光照,两旁搭起了演出的舞台,各种演出热闹非凡,人们往往合家出动,贵贱同游,男女杂观。史载唐中宗曾与皇后微行出宫观灯,并让数千宫女随行,不料这些宫女狂欢之后,许多人不再回宫私下逃逸,由此可见狂欢的程度。  降圣节  降圣节在二月十五日,是纪念道教始祖老子诞辰的节日,又称道诞或道日。  唐玄宗听取了举人任之良的建议设置了降诞节,节日这天,道观设斋燃灯以祝降圣,并放假一天。  佛诞节  佛诞日子说法不同,如敦煌等地佛寺以二月八日为佛诞节。唐代规定四月八日为佛诞节,全国放假一天。佛诞节要举行浴佛和行像活动,寺院要事先修治佛像、造作头冠、缝制幢伞,到了节日这天,侍佛人抬着佛塑像,擎起佛画像巡行街衢,百姓临街瞻仰,散施祈福。  盂兰盆节  每到七月十五日,佛教信众以百味饭食置盒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以解除亡父母,七世先人,六亲眷属等亡日在地狱的倒悬之苦,是为佛教的盂兰盆节。  道教的中元节也是七月十五日,是道家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的地官赦免饿鬼的节日。这一日还是百姓信奉的鬼节。  由此以来,佛、道、神虽教义各异,但鬼节的意趣大致相似,三者奇妙地融合为一体集合到一日为节。  唐代的节日基本固化,食品也因之对应。据说在洛阳有一处食肆,名为张手羹家,这家食店每逢节日专卖一物,计有:元阳(元日),油画明珠(上元油饭)、六一菜(人日)、涅槃兜(二月十五)、手里行厨(上巳)、冬凌粥(寒食)、指天馂馅(四月八)、如意圆(重午)、绿荷包子(伏日)、辣鸡脔(二社饭)、罗睺罗饭(七夕)、玩月羹(中秋)、盂兰饼啖(中元)、米锦(重九糕),宜盘(冬至),萱草面(腊日)、法王料斗(腊八),等等。  唐人重视节日,朝廷规定元日、冬至各休假七天,寒食和清明四天,中秋节、夏至、腊日各三天,人日、上元日、晦日、春社、秋社日、二月八日(佛陀出家)、上巳节、佛诞节、端午节、三伏日、乞巧节、盂兰盆节、重阳节、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各一日,共有四十七天之多。作为一名官员,还有名目繁多的旬假、田假、省亲假、祭祀寺庙假、婚丧假等,其假日生活是十分丰富的

展开全文

热门推荐

相关攻略

猜你喜欢